铭记历史 砥砺奋进
新清华 2025年09月05日 第2374期 专题报道
编者按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3000余名清华学子通过“思政实践”课程,走进一处处抗战纪念地,寻找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精神纽带,思考新时代青年的使命担当。本报特刊发部分学生的实践感悟,分享他们铭记抗战历史、弘扬伟大抗战精神的感想体会。
找寻镌刻在时光里的“烽火记忆”
法学院 柯知言
我们的实践主题是“烽火记忆”,来到河北省拜访抗战老兵,整理抗战口述史报告。在与老战士们访谈时,我们最常问的一句话就是:“这件事,您还记得吗?”而他们通常会回答:“我记不清啦。”这些老人的年龄全部在九十岁以上,有的甚至超过一百岁,他们的记忆在慢慢衰退。也正因如此,这些老战士们能够向我们讲述的内容弥足珍贵。
老战士们大多用方言讲述一些碎片化的内容。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一遍遍听录音、找翻译、查资料,才能完成一篇基本合格的口述史报告。在这个过程中,我常思考:在有那么多抗战史料可读的背景下,我们为什么一定要来到他们身边,亲耳去听、亲眼去看?
我想这是因为,记忆的传承需要真正的理解和共情。交流与对话的力量,是阅读文字所不能替代的。交流过程中,我们“看到”的是在民族大义、理想信念的引领之下,一个个小小少年为挽救民族危亡而拿起武器,走向战场。我们感受到的是在日本侵略者无尽的残暴与恐怖之下,还有那么多中华儿女敢于昂起头颅、宁死不做亡国奴。面对他们,我才真正理解和共情什么是“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这关于勇气、担当与信念的赞歌,永远也唱不尽。老战士们的“烽火记忆”,是全民族的宝贵财富。
除此之外,我还记得杜士林爷爷反复说“永远不能忘了毛主席”,李文廷爷爷自豪地唱着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顾超爷爷绘声绘色地给我们描述骑兵的作战策略……这么多的记忆,有些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渐渐模糊,有些却镌刻在时光里永远不会消失。我会永远记得抗战老兵们的军人风骨,会永远记得支队此行得到的所有帮助。
一条古街的岁月回响
未央书院 陈锦阳
酉水岸边,辰州古街静卧。若非讲解员挥手示意,我们几乎把它错过。揣着相机行走在这条青砖斑驳的窄巷,我们试图聆听与捕捉沅陵山河那段不屈抗争的岁月。
巷子窄小,却密密麻麻嵌着战时的印痕。刚迈几步,我们就看到抗战时期湖南临时省会旧址群;再往里,是当年辰州日报旧址;巷子最深处,是张一尊先生的故居。
辰州日报旧址是一座木楼,当年在这里,新闻工作者靠着简陋的工具,把《论新阶段》《团结到底》等文章排成一行行滚烫的字钉。这些文字宛如黑夜中的明灯,为抗日力量指引着方向。木楼隔壁是梁思成、林徽因一家短暂借居的小院——守护文化的人总会相互吸引,在战火中保护、赓续民族的文脉。
张一尊先生的故居是一座湘西传统民居。古街墙上绘有介绍张一尊先生的壁画,壁画上的骏马鬃毛猎猎,仿佛仍在嘶鸣着“还我河山”。当年他纵马挥笔“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今日这匹壁画里的骏马仿佛仍在提醒我们:山河已无战火,但匹夫之责仍在肩头。我把掌心贴在斑驳的墙面上,忽然感到一阵滚烫。
在这里,我明白了抗战精神不仅体现在博物馆玻璃柜里的一件件展品,更是“人人有责、时时不忘”的一团团活火——它在辰州古街,是报人以字为炬,是张一尊以画明志,更是今天孩子们稚嫩的领读声与老人们翻书的沙沙声。只要烟火不散、书声不断,只要我们把“匹夫有责”四个字写进一言一行,那团在炮火中锻出的团结、坚韧、血性与担当,就会一代又一代地传下去,成为永不熄灭的民族之魂。
一次穿越时空的精神之旅
日新书院 毕子岸
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的学生,我曾多次担任校园讲解员,对清华校史有一定了解,西南联大是清华校史中光辉灿烂的一页,一直令我向往。走进西南联大旧址,那间保留至今的简陋教室令我长久驻足。教室里的木椅当时被学生们称为“火腿椅”,与今天清华学堂中的椅子极为相似。然而,不同于如今我们的安稳宁静,彼时此地是茅草屋、铁皮顶,历经风雨飘摇、烽火硝烟。
步入西南联大博物馆,那些展示联大师生艰苦居住环境的图片让我震撼不已。我还了解到,当时教授的薪水并不足以维持生计,盛名如闻一多也不得不用金石刻印的活计来贴补家用。在一间并不宽敞的院子里,曾挤下了闻一多家八口人和华罗庚家六口人,两家隔帘而居。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闻一多写成《伏羲考》,华罗庚完成《堆垒素数论》。他们在苦难中坚守、在困顿中创造、在匮乏中追求卓越,让我极为敬佩、备受激励。
走进西南联大旧址,我感受到一种穿越时空的精神力量。面对敌机的轰炸和物资的匮乏,师生们依然坚持讲学、执着求知,用行动诠释了何为坚韧不拔。这种精神与“教育救国、学术报国”的崇高理想紧密相关,他们深知救亡图存需要知识和人才,因而在炮火中坚守讲台,在困境中潜心研究,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前途紧密相连。
这次西南联大之行让我明白,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应当传承联大精神,既要扎实理论基础,更要关注国情民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未来,我计划利用寒暑假走出书斋,积极参加学校乡村振兴实践和支教实践,理解真情况、发现真问题,真正做到“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体悟山海间的抗战精神
日新书院 郑颖欣
站在青岛的海岸线上,海风吹来,似乎还带着曾经的烽火气息。五天的“思政实践”中,我们走进青岛革命烈士纪念馆、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博物馆、青岛一战遗址博物馆等地,亲手触摸这座城市在抗战岁月里留下的深刻印记。那些沉睡在档案与遗址中的抗战故事,在我们的行走中渐渐苏醒、鲜活。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博物馆,我看到一位老人在一幅抗战照片前停留良久,轻声对身旁的孙子讲解着什么。孩子仰头认真听着,可能未必全懂,但那一瞬间,肃穆的眼神已是一种回应。这让我相信,历史的教育可以是一次次具体的触碰、一次次真诚的对望。老人传递的是沉甸甸的往事,孩子接过的则是需用一生去理解和守护的民族记忆。博物馆中的每一样实物,都不只是展品,更是一段段待续的对话,它们期待被看见、被记住、被传承。
这次实践,让我对“抗战精神”有了更立体的感知。它不仅是教科书中的历史章节,更是一种可感可触的精神气质——藏在老兵的眼神里、写入档案的墨迹中、刻进城市的基因里。同时,我不禁想:百年前的青年面对破碎山河毅然挺身,而今天的我们,又该如何接过这一棒?
我更加意识到,真正的思政教育是能让人“走进历史现场”的教育。它让我们从档案中读出痛与勇,从遗址中看见屈辱与崛起,从文物中感受到一个民族不屈的力量。
离开青岛前,我再次望向大海。这片海见证过硝烟,也正见证着这个时代的和平与繁荣。我想,我们的使命,就是不忘却曾经的风雨,更不负眼前的辽阔,带着历史淬炼出的勇气与信心,走向更深远的未来。
(供稿:“思政实践”课程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