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新清华

日期选择

化工系团队合作在固态电池聚合物电解质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基础医学院团队首次精准捕捉到单细胞基因转录活动 全球碳中和进程论坛暨《2025全球碳中和年度进展报告》发布会在清华大学举行 能动系合作揭示弹性湍流到弹惯性湍流的连续转变 电机系联合研制的兆瓦级高空风力发电系统在新疆试飞成功 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在二维材料缺陷工程用于表面增强拉曼散射领域取得进展
学术前沿
新清华

2025年10月17日

2378

本期8

文章28

字号【 加大 还原 减小

基础医学院团队首次精准捕捉到单细胞基因转录活动

新清华 2025年10月17日 第2378期 学术前沿

单细胞新生转录组检测和转录的异质性与可塑性。


本报讯 近日,清华大学基础医学院沈晓骅教授团队开发了一项名为scFLUENT-seq的新技术,首次实现了对单个细胞内基因转录活动的精准捕捉与实时观测。研究成果以“单细胞新生转录,揭示稀疏的基因组使用与可塑性”为题,在线发表于《细胞》(Cell)期刊。

在高等真核生物中,同一个基因组可“读出”数百种,甚至上千种不同的细胞类型。基因通过转录生成核糖核酸(RNA),不仅指导蛋白质合成,也参与调控染色质和细胞核结构。理解新生RNA的产生和调控,对揭示基因组如何驱动多样化的细胞命运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团队介绍,scFLUENT-seq是一套“抓活的基因产物”的技术方法,其核心创新在于:通过给新生RNA打上特殊标记,实现直接在细胞核内进行捕获和测序,像是为细胞配备了“高清显微镜”。

利用该技术,团队在胚胎干细胞、改造过的胚胎干细胞、脾脏细胞、胚胎成纤维细胞等四种细胞中进行实验发现,即使是最活跃的胚胎干细胞,同时工作的基因也不到基因组的3.1%。这表明单细胞转录极其稀疏、随机且异质,群体分析往往掩盖了此类细胞间的差异。

研究还揭示了非编码RNA在细胞命运决定中的重要作用。研究发现,占基因组98%的非编码区域,并非以往认为的“暗物质”,而是表现出高度活跃且随机的转录特征。基于此,团队提出“新生转录多样性”概念,用于识别瞬时、不稳定的细胞状态。这类细胞在稳态转录组中差异不明显,却在新生转录层面,同时转录更多蛋白编码基因和非编码单元,反映出细胞处于动态过渡阶段展现出更强的命运可塑性(plasticity)。

该研究不仅在技术上实现了单细胞新生转录的精准测量,也在理论层面回应了非编码“暗物质”的转录活动及生命调控的概率本质,为理解基因调控和细胞命运提供了全新框架。团队表示,scFLUENT-seq技术在未来能够为再生医学、癌症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沈晓骅与基础医学院2021级博士生马绍骞为该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马绍骞为第一作者。

(基础医学院)

  • 语音播报
  • 一键复制
  • 导出
清华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清华大学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news@tsinghua.edu.cn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