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侃:攻坚微飞行器“卡脖子”难题
新清华 2025年10月17日 第2378期 专题报道
●记者 王子衿

清华启程、学成报国是出发的锚点。从剑桥大学博士后出站后,28岁的厉侃归国担任华中科技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他为大国重器铸造“中国神经”,开拓新一代先进微飞行器,作为引路人传承创新薪火。这位钱学森力学班(以下简称“钱班”)2010级校友,正以柔性电子编织科研报国的梦想纽带。
清华启程,“出国就是为了更好地回国”
2010年,厉侃通过二次选拔进入钱班。这个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集体,成为他科研之路的起点。“在钱班有较高的容错率,你可以勇敢尝试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在这里,厉侃找到了兴趣所在,未来发展之路逐渐清晰。
怀着“出国就是为了更好地回国”的信念,本科毕业后厉侃赴美国西北大学,师从黄永刚院士攻读博士学位。他郑重写下微信朋友圈签名:“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成为他海外求学的精神坐标。
在柔性电子领域,“封装悖论”困扰学界十年。传统二维电路一经封装,只能保留10%的可拉伸性。厉侃独辟蹊径,首次突破二维限制,利用力学屈曲让平面导线变为三维螺旋。封装后,其延展性跃升至131%以上,像弹簧般自如伸缩。这项成果为柔性电子在航空航天等领域的应用开辟了新天地。
2019年博士毕业后,厉侃赴剑桥大学开展博士后研究。在他即将出站时,国外顶尖平台纷纷抛出橄榄枝,但祖国的“引力”日益强烈。2021年,28岁的厉侃毅然踏上归途,全职加盟华中科技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
归国笃行,拓展微飞行器应用边界
归国后,厉侃将研究工作与国家需求深度对接,拓展三维柔性微飞行器的边界。这类微飞行器在科学、军事和测绘领域前景广阔,但受复杂模块限制,最小尺寸仍在6厘米左右,成为“卡脖子”难题。
此前厉侃受蒲公英种子启发,设计出仿生微飞行器,下落速度仅为雪花的八分之一,无需电池即可随风飞行数百公里。这项登上《自然》封面的研究,将微飞行器的最小尺寸从6厘米改写至500微米以下。
厉侃进一步赋予微飞行器超远距离通信和主动巡航能力。由于其具备类似种子的广泛播撒特性,有望成为未来飞行器“物联网”的节点,构建低成本实时监测系统。
从二维到三维,从突破结构柔性限制到精准调控可拉伸,从飞行器柔性智能蒙皮到人机交互柔性传感阵列,厉侃已在《自然》等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他始终以问题为导向,向着未知勇敢前行。
矢志报国,为新生力量点亮前路
归国以后,厉侃持续瞄准国家重大需求,攻坚新的技术壁垒。航空发动机在极端环境和1000℃高温冲击下,如何实现安全监测是关键难题。厉侃率队攻关,在尾喷管复杂曲面上,成功实现柔性传感器如“皮肤”般精准集成。
“压力、温度、热流,这在以前是完全测不到的,现在我们可以对这些关键数据实时测量和重构。”中国飞行器首次拥有了实时感知烈焰的“神经末梢”。这项突破极大提升了飞行安全性能,并有望应用于超声速飞行器、核工业监测等领域。
从探索者到引路人,厉侃着力培养能挑大梁的研究团队。“清华给了我试错的勇气,这种全心全意的支持是绝无仅有的。”他希望能传承甘为人梯的精神,为新生力量点亮前路。
厉侃鼓励学生在学科交叉中潜心耕耘。令他欣慰的是:“每个学生都慢慢找到了自己喜欢的方向,并能为之全力以赴。”
厉侃形容科研就像企鹅上岸前要先深潜入海,潜得越深,蓄势而上时就越有力。无论在国内还是国际,三维柔性结构都是全新领域。“希望通过团队努力,让我国的原始创新领先国际。”
从钱班践行者到国际前沿科学家,再到创新人才领路人,厉侃期望继续以“四个面向”为指引,服务国家重大需求,为推动我国柔性电子领域发展,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