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新清华

日期选择

编者按 不忘来时路 清华情满怀 空九是我载梦的小船
校庆特刊·清华那些年
新清华

2024年04月26日

2323-2324

本期12

文章36

字号【 加大 还原 减小

不忘来时路 清华情满怀

新清华 2024年04月26日 第2323-2324期 校庆特刊·清华那些年

●苗长顺(1970级电力系)

1974届电0班全体同学毕业合影。

苗长顺(左)向电0班班主任黄立培老师(右)献花。


我1974年从清华大学电力工程系电机制造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辽宁省沈阳电机厂工作。在沈阳电机厂工作的33年里,我先后担任过产品设计员、设计处副处长、总工程师。工作期间,我全身心地投入到企业的发展中去,时刻用“我是清华大学的学生”来鞭策自己,不能愧对“清华大学”这个光荣的名字。
  在担任产品设计员期间,我开发了十几项新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有五项产品获市以上科技进步成果奖;完成了大型高速电机和Y系列中大型异步电动机的系列设计;为了更好地为用户服务,我编制了《大型电机的使用与维护》资料并亲自到大庆油田讲课。每一项工作背后都有讲不完的故事,在工作中我没有出现过差错,我由一个普通设计员被提升为主管设计员、设计处副处长,后来又担任总工程师。
  2007年,我退休了,被聘为沈阳工业大学国家稀土永磁电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高级顾问至今。
  沈阳工业大学国家稀土永磁电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我国唯一的一所从事永磁电机研究的科研机构。到中心工作后,我先后编制了永磁电机生产工艺守则、赣州市永磁电机发展规划、年产100万千瓦高效新能源稀土永磁电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和电机制造企业职工培训教材等。
  近年来,我把提高电机本身的效率和提高电机应用的系统节能作为电机节能的两个重要方面,积极开展工作。在提高电机应用的适应性、电机产品性能的先进性、电机产品质量的可靠性、电机产品生产效益的合理性和产品不断更新的继承性这五个方面,我也做了大量的工作。
  在学校的安排下,我担任了“学业与发展”这门课程的主讲
  老师。课程主要针对大四毕业生,在即将走向工作岗位的时候,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以便毕业后更好地工作。我将多年的经验传授给同学们,做好“传、帮、带”,贡献余热。
  我的成长和成绩的取得都离不开母校的培养和教育。在校期间的点点滴滴常常浮现在我的脑海里。
  入学后不久,学校组织拉练,我们走了1000多里。当时我在炊事班,每天背着20多斤的大铁锅,此外还要背行李和粮食。炊事班由老师、食堂师傅和学生组成。行军时,炊事班的成员要快走,挤出时间,在同学行军到达目的地时,把饭做好,在同学们吃完饭时,我们还要提前出发,为下一顿饭做准备。每当想起红军走过的长征路,苦点、累点都觉得值了。
  “一个战壕里的战友”是入校拉练时由老师们提出来的说法,同学们感到非常亲切。学习期间,老师们到宿舍里给同学们辅导,从不讲条件;“一帮一,一对红”是同学之间互相学习的口号。我的帮扶对象是王德甫,中学文化程度,是全国劳动模范、天津直流电机厂厂长。我们互帮互学,取长补短,大学的几年学习使我们成了知心的好朋友。王德甫毕业后,回到原单位工作,取得了多项成绩,为我国直流电机的发展作出很大贡献。
  清华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式,使我们在毕业后能更快、更好地融入工作。在清华的几年,我不仅学到了科学知识,也学到了做人的本领,为走向工作岗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不忘来时路,清华情满怀。清华情,是老师与学生相互尊重,成为“一个战壕里的战友”而结下的师生情;清华情,是手拉手、肩并肩,不让一个同学掉队,真正做到“一帮一,一对红”;清华情,更是一代代清华学子在奔赴共同理想的路上结下的深厚情谊。

  • 语音播报
  • 一键复制
  • 导出
清华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清华大学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news@tsinghua.edu.cn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