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九是我载梦的小船
新清华 2024年04月26日 第2323-2324期 校庆特刊·清华那些年
●胡运昆(1979级热能系)
2014年,返校参加校庆时与老师合影,前排左五为赵庆珠老师,最后一排右一为胡运昆。
离开学校已四十载,入学时自己还是一个16岁的懵懂少年,如今已年过花甲。踏入社会后,心中不时会想起母校的校训,常回忆起母校的容颜,大礼堂的圆顶、图书馆的红墙、高高的主楼台阶和清华学堂不灭的灯光。照澜院的小路上曾经留下了我青春的脚步,阶梯教室的黑板上也记载着我朦胧的理想。
那是一个充满激情、富有理想、值得追忆的年代。经过铭心刻骨的高考,我终于带着亲人的嘱托和老师的期望,从昆明登上了开往北京的列车,经过三天三夜的长途旅程,来到了日夜向往的首都北京。我清晰地记得,迎接我的是赵庆珠老师和空八班的学长。赵老师是我五年大学生活中唯一的班主任,是五年如一日像母亲一般用全身心关爱着我们的人。
我们班有35名同学,25名男同学和10名女同学,分别来自全国20个省巿自治区。班主任赵老师是清华毕业的老学长,不只教学与科研工作十分优秀,而且还有“清华郭兰英”的称号,后来不仅参与了清华同方的创建过程,还在北京音乐厅举办过个人独唱音乐会。
“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是记忆中清华最响亮的口号,崇尚体育、强身健体是学校的传统。紧张学习的同时,每个同学都不忘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每天下午4点半以后,学校的大喇叭就响起激昂的背景音乐——《运动员进行曲》,同学们纷纷离开教室、图书馆和宿舍,涌向田径场、篮球场、羽毛球场,或跑在通往圆明园的小路上。
大学五年,我们班的两任班长为班级建设立下汗马功劳,他们是班级的主心骨,也是我们的楷模和榜样,对我们全班同学影响深远。第一任班长常安中同学,是我们班上的老大哥,在我学习上或者思想上出现困惑的时候,他总是耐心地给我答疑解惑,毕业后安中同学留校任教。
第二任班长是姜胜耀同学,他和我住一个宿舍的时间比较长,所以彼此的感情也比较深厚。毕业后他考入清华核研院读研究生,后来到德国留学取得博士学位,学成归来后回校任教。
民以食为天,清华的食堂是每一个清华学子难忘的记忆,学校的伙食享受国家的补贴,降低了学生的负担。我们热能系在学生六食堂定点吃饭,建工系定点的五食堂离我们也不远,所以大家偶尔也去换个环境感受一下。记得最清楚的是早餐的大油饼,金黄的油饼是长方形的,中间有两条缝,吃起来油而不腻,香味宜人,再配上咸菜就着稀饭吃,感觉十分畅快和满足。总之,当年清华的学生食堂对我来讲已经是美食天堂,让我至今难忘。
清华面积大,上课是骑着自行车跑点,一会儿跑阶梯教室,一会儿跑化学馆,一会儿跑三院,一会儿跑清华学堂,我自习常去的是三院、三教和图书馆。
学校重视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先后安排我们到食堂帮厨,到金工车间、南京和大连实习,创造不同的机会让我们了解社会和理解专业的工程实践。
我五年大学生活没有什么特别的亮点,让我倍感自豪的一点就是我生活在一个光荣的班集体里,我们的班集体中有慈爱的老师和品学兼优的同学,从他们的身上我感受了不同的温暖,学到了很多优秀的品质,我们空九班连续五年都获得校级先进班集体称号,对此我深感自豪,至今难忘。
清华大学既是我的母校,也是我心中的圣地。空九班集体是一条小船,载着全班同学的青春和理想,穿过清华这条通往光明未来的河流,把我们送进祖国改革开放的海洋,去实现民族振兴和国家富强的梦想。
(本版内容来源:校友总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