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新清华

日期选择

编者按 赵海萌:博观约取 异璧玉成 陈子晗:表演是在摸索中过河
校庆特刊·专题报道
新清华

2024年04月26日

2323-2324

本期12

文章36

字号【 加大 还原 减小

赵海萌:博观约取 异璧玉成

新清华 2024年04月26日 第2323-2324期 校庆特刊·专题报道

9-1.jpg

赵海萌参加特等奖学金答辩。


和许多同学一样,赵海萌也曾对人生感到过迷茫。“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我该如何度过一生?”在他看来,首先要深刻理解自然世界,才有可能提出和解决现实中的困惑。
  2020年,赵海萌进入致理书院学习,立志以多学科的视角解读世界。作为物理学方向的学生,他同时也学习了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的基础课程,并在所有专业课程中获评A或A+。大二时,他与班里的几位同学对量子场论产生了兴趣,在一次聚餐中,他们一拍即合组织了一个量子场论讨论班,与校内外志同道合的伙伴们共同阅读经典,在讨论和交流中碰撞出真知灼见。课业之外,赵海萌还参与了丘成桐大学生数学竞赛,荣获数学物理银奖,并与求真书院同学合作在团体赛中摘得铜奖。作为清华学堂叶企孙物理班的学员,学术导师朱邦芬院士的高瞻远瞩令他受益匪浅,徐湛教授的热情活力与亲力亲为让他敬仰,在与老师们和同学们的交流中,他坚定了投身学术科研的信念。
  在致理书院师生从游的氛围下,赵海萌结识了天文系的祝伟教授。赵海萌与几位同学在一次讨论中产生了一个有趣的想法:能否将天文发现的过程自动化?祝伟教授的课题组当时主要在研究能用于系外行星和黑洞搜寻的观测手段微引力透镜,于是他们决定从微引力透镜出发,尝试利用机器学习技术自动化来分析天文数据。经过一年的努力,他们成功建立了第一个能从实际质量微引力透镜数据中推断物理参数的框架,比传统方法快5个数量级,并得到了第一个完全由人工智能分析的真实微引力透镜事件。赵海萌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将该研究发表于《天文学杂志》(The Astronomical Journal)。他编写的开源代码也受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邀请,收录于其系外行星建模与分析中心目录。
  科研之余,赵海萌喜欢和各专业志同道合的同学们交流探讨,从中他学到了联邦学习的知识。赵海萌依据在选修的量子人工智能课程上学到的知识展开进一步思考:能否利用量子计算加速联邦学习算法?经过几个月的理论探索与数值实验,他验证了这一想法,将成果发表于期刊《量子机器智能》(Quantum Machine Intelligence),并被2023年量子技术与机器学习国际会议(QTML)接收,前往欧洲核子研究组织(CERN)位于日内瓦的主会场作口头报告。这一经历让赵海萌深刻体会到了跨学科交流及同学间合作的重要性,更让他意识到,量子计算有望突破经典计算对科学发现的限制,甚至有可能探测到由于计算限制而尚未发现的新物理。
  为了深入了解量子世界,赵海萌在大三秋季作为公派交换生赴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学习交流,师从机器学习量子态的提出者朱塞佩·卡莱奥(Giuseppe Carleo)教授,从经验模拟的角度研究在量子世界中进行科学发现所需要的实验次数。在法国巴黎综合理工学院菲利波·维琴蒂尼(Filippo Vicentini)教授的联合指导下,赵海萌通过近一年的数值实验,发现所需实验次数与系统温度和混乱程度之间存在一个简洁的规律,并利用唯象理论对这一现象进行了解释。赵海萌想在数值实验的基础上建立起一套系统的理论,便主动联系了量子信息界的领军人物约翰·普雷斯基尔(John Preskill)教授,并前往量子学习理论的诞生地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进行研修,期间他与合作者从理论角度建立了在量子世界中进行科学发现的复杂度与系统内禀复杂度之间的关系。
  赵海萌在交叉学科的道路上坚定前行,在量子信息这一领域中,将个人的生命追问、国家的重大战略和社会的科技革命融为一体。作为清华强基计划的第一批学生,他身负使命,继续前行。(本科生招办)

  • 语音播报
  • 一键复制
  • 导出
清华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清华大学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news@tsinghua.edu.cn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