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新清华

日期选择

薪火相传 化爱国情为报国行
教育教学
新清华

2024年06月21日

2331

本期8

文章26

字号【 加大 还原 减小

薪火相传 化爱国情为报国行

新清华 2024年06月21日 第2331期 教育教学

编者按

  6月13日,来自多个教学科研领域的师生校友齐聚一堂,围绕创新人才自主培养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共同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回顾姚期智院士在教书育人、科研创新方面取得的杰出成就和展现的“大先生”精神风范,结合各自专业领域交流学习体会。大家纷纷表示,在深入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致姚先生的回信内容后,倍感振奋、备受鼓舞,激发了自身更加努力投身教书育人和科技创新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将紧密结合各自专业领域,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原始创新能力。本报摘登部分发言内容。


深情的关怀 敬仰的力量 厚重的嘱托
集成电路学院院长 吴华强

  习近平总书记给姚先生的回信蕴含着一片深情的关怀、一种敬仰的力量、一份厚重的嘱托。“一片深情的关怀”是对人才的关心和肯定,给予了我们教育工作者莫大的职业荣誉感;“一种敬仰的力量”是像姚先生这样的学者所展现出的家国情怀,相信在其带领下,新成立的人工智能学院必能在新时代为国家作出更大贡献;“一份厚重的嘱托”是对集成电路学院后续工作的指导,学院将努力推动集成电路关键领域的攻关。下一步将继续深入学习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不断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能力,为在集成电路领域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贡献。

年轻科学家应肩负起更大的使命担当
高等研究院教授 翟荟

  二十年前,我作为清华高等研究院的博士生,亲身经历了姚期智先生全职回国工作的决定时刻,当时同学们满怀期待“奔走相告”的情景仍历历在目。二十年来,得益于杨振宁先生、姚期智先生、薛其坤院士等前辈科学家的远见卓识和持续引领,清华在量子计算的多条主流技术路线上已经形成来之不易的优势合力。时至今日,量子计算已经成为大国之间科技较量的焦点。清华的年轻科学家应该肩负起更大的使命担当,以实际行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学习姚先生回国二十年的报国之行,发奋努力,不负嘱托,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力量。

全力以赴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交叉信息研究院教授 黄隆波

  自2013年起,我一直担任清华学堂计算机科学实验班(以下简称“姚班”)项目主任,见证了姚先生坚持为国家培养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和量子领域拔尖创新人才的不懈努力。在教师团队建设、学生遴选培养等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姚先生都亲自参与、严格把关。他制订“姚班”的培养方案,为学生提供与顶尖学术大师交流的机会。他坚持为本科生上课,旁听点评青年教师授课,组织编写人工智能领域的教材……这些言传身教使得青年教师深刻体会到,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一定要全心全意、全力以赴。我将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在姚先生带领下持续探索创新人才自主培养模式,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爱护、关心、引导学生成长
工业工程系副主任、笃实书院副院长 王琛

  通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我进一步体会到了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性作用。清华十年来不断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书院制培养,就是希望为学生提供学科交叉融合的视野和资源,把个人选择和国家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在良好的育人环境中自主选择、自我定义,真正成为未来的引领者。姚先生二十年如一日坚守初心,在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工作中潜心耕耘、默默奉献,而且总是选择最具挑战、最有难度、最为扎实的道路,带领青年学者筚路蓝缕,开拓新局。同为清华教师,深感幸运,深受感召。在未来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我将创造更多师生间真正零距离交流的机会,更加爱护、关心、引导学生成长。

潜心育人 长期投入
物理系副教授、清华学堂叶企孙物理班教师 魏斌

  姚先生长期潜心教学、亲身投入的精神是每位教师都应该学习践行的。物理系近年来在朱邦芬院士等优秀教师的带领和推动下,从清华大学基础科学班、清华学堂叶企孙物理班到“拔尖计划2.0”阶段的人才培养,持续尝试与探索。从整体层面,努力营造优秀学生荟萃、学术氛围良好,良师精心指导、学生主动学习和主动研究的“小环境”。在教师个体层面,要跳出知识不断发问,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薪火相传 砥砺前行
交叉信息研究院助理教授 袁洋

  姚先生是伟大的科学家、卓越的教育家和人生导师。姚先生有长远的眼光,多年前就开始布局量子计算机和机器人研究,做事非常有耐心,每个步骤都非常关键。姚先生强调要让学生尽早接触并沉浸前沿,“姚班”鼓励学生在科研中敢于尝试、互帮互助,培养出世界一流的本科生,还要继续造就世界一流的教师队伍、研究生队伍。姚先生常说“人生为一大事来”,这句话激励着每个青年教师找到自己的定位,明确自己的使命,将姚先生的精神薪火相传,照亮前行的道路。

坚守初心 勇担使命
交叉信息研究院博士生 尹龙晖

  当年在“姚班”的学习和现在作为“姚班”党建辅导员、课程助教的经历使我获益良多。从“姚班”课程在人工智能和量子信息方向的拓展,再到新成立的人工智能学院,姚先生的人才培养事业不断发展壮大。教学相长的热烈互动、“春研”等海外访学项目……都为学生们的成长打下了坚实基础。优秀的学生能够“走出去”,国际一流高校的博士毕业生也愿意“走进来”,交流往来,互通有无。“姚班”培养出的大批高质量青年学者,超百人走上国际顶级会议作报告,毕业生中已有数十人在国内高校任教。能在本科和研究生阶段受到这样的教育培养,我感到非常幸运。未来我也要像老师们那样坚守初心使命,发挥自身优势,为人才自主培养和科技自立自强作出应有的贡献。

科技报国 勇攀高峰
校友、小马智行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技术官 楼天城

  作为“姚班”首届学生和姚先生的博士毕业生,衷心感谢母校、姚先生和各位老师的培养指导,帮助我树立了人生方向。二十年前和同学们一起聆听姚先生授课、以能给姚先生“出难题”为荣。我一直记得姚先生说:“一个人的成功是指一生达到的高度,而不是达到某一里程碑的速度。”要达到一定高度,既要有在逆境中坚持的能力,也要有面对诱惑时坚守的定力。这种坚持不仅仅是对科学技术的热爱,也是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姚先生很早就引导学生投身人工智能研究,同时也鼓励我们,作贡献不必拘泥于方式。正是在姚先生的引领下,我找到了自己的职业定位,在美国工作五年后回国创业,立志在中国推动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期待未来在姚先生的带领下继续发扬清华精神,勇攀科技高峰,为国家和社会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本版内容来源:教务处)

  • 语音播报
  • 一键复制
  • 导出
清华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清华大学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news@tsinghua.edu.cn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