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林:在能源领域深耕不辍 行稳致远
新清华 2024年06月21日 第2331期 专题报道
●学生记者 郭艺博 记者 周襄楠
他有很多个身份,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全国劳动模范、党支部副书记、“空中飞人”、健身达人……他和团队筑牢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大型先进压水堆核电站”的安全防线,攻克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铁-铬液流电池储能技术,建成全球首条“容和一号”铁-铬液流电池智能化生产线——国内首个兆瓦级铁-铬液流电池储能示范项目。他就是清华大学机械系2000级本科、核研院2004级博士校友杨林。
从核能到储能
实现清洁能源“乾坤大挪移”
日本福岛核事故之后,核电站的安全性成为全球最受关注的焦点之一。我国在商用压水堆安全实验技术上起步较晚,为大型先进压水堆进行全面可信的安全验证是我国自主化核电技术的重要一环。杨林和团队所负责的非能动安全壳冷却技术是保障核电站安全的最后一道屏障。
时年30出头的杨林和平均年龄只有28岁的团队凭着一股子狠劲儿和韧劲儿,“冷板凳”一坐就是7年。
团队在无数次失败和重新开始中直面困难,迎难而上,不仅建成了非能动安全壳冷却技术实验验证台架,还完成了非能动安全壳冷却技术的试验验证,为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三代核电技术的研发和突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核电试验项目刚验收,杨林就开始积极摸索核电的成果转化,在国家电投集团合并重组后,他选择储能领域作为新赛道,并专注于攻关有技术瓶颈的铁-铬液流电池。
杨林和团队在技术上持续创新,用一年多的时间提出了十几种设计方案,经过了无数次实验,解决了密封问题这一困扰液流电池领域的瓶颈技术,成功研发制造了国际上功率最大的铁-铬液流电池电堆“容和一号”。
按每天充一次电放一次电来计算,“容和一号”可以循环使用足足27年以上。
在这之后,杨林和团队又投入到铁-铬液流电池生产的产业化落地,以及新一代电池技术的研发攻关中。
在储能领域闯出独创之路
2019年起,杨林开始推动铁-铬液流电池项目落地。2020年,杨林在张家口主持建设了国内首个百千瓦级铁-铬液流电池储能示范项目,并在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期间为冬奥地区提供清洁电能。
2023年,国内首个兆瓦级铁-铬液流电池储能示范项目建成并投运,“源网荷储”示范应用数次登上央视等主流媒体。同年,第二代铁-铬液流电池技术取得突破,模块化产品正式定型,储能技术迈上一级新的台阶。
由于实验室、生产基地、项目现场在不同城市,出差成了他工作生活的一部分。这几年,杨林平均每年出差约200天,“空中飞人”凭借自己不服输的精神在储能领域闯出了一条独创之路。
他不仅专注科研技术攻关,也对工程应用、产品生产、落地推广、市场商务等内容了如指掌。在手工组装30千瓦电堆的过程中,他深刻感受到效率和成品率的低下,预见到规模化、机械化生产的前景,用一年多的时间建成全球第一条“容和一号”铁-铬液流电池堆全自动量产线,并于2022年1月正式投产运行。
为加快关键技术攻关、示范项目建设等进程,他带领所在的储能公司党支部先后围绕重点任务,成立党员先锋队、青年突击队等,克服疫情影响,经历极寒天气考验,全力确保集团重点项目节点。2020年杨林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称号,2022年,当选为中国共产党中央企业系统(在京)代表会议代表。
成绩的背后是一路的艰辛,杨林坦言:“能够将个人成长融入国家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是一种幸运。”他将国家重大需求转变为研究领域,将重重困难化为不竭的前进动力,发扬敢为人先的探路者精神,坚持推动科研项目转化为生产力,在能源领域深耕不辍,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