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权:为加快建设航天强国贡献青春力量
新清华 2024年06月21日 第2331期 专题报道
●记者 刘蓓 徐子越
攻坚克难,从零出发,他如何实现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压缩周期,分秒必争,他又怎样日夜兼程突破道道难关?在处处都充满挑战的航天领域,支撑他前进的动力,是荣誉,是坚守,还是责任?清华大学机械系2010级博士校友李权用10年的奋斗作出回答。
投身伟大工程 铸就国之重器
研制中国新一代运载火箭,建设属于中国的空间站,探月工程进入关键阶段……2015年,中国的航天事业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同年从学校毕业的李权,怀揣着“建设航天强国”的理想,进入首都航天机械有限公司,扎根航天装备研制生产一线,用实际行动践行着科研报国的初心。
“作为清华的毕业生,就是要承担国家最重大的任务,解决最重大的难题。”与时代同频,与行业共进,在发展的浪潮中投身于伟大的事业,李权倍感自豪。
成长在清华“又红又专”的氛围中,实践在我国规模最大的火箭总装集成企业的平台上,李权的目标逐渐明确:发展航天先进制造技术,支撑航天装备成功研制,建设航天强国。
攻克技术难关 跑出发射“加速度”
贮箱越大,火箭的运载能力越大,贮箱既是压力容器贮存推进剂,又是火箭承力的“脊梁”。传统加工技术下,高强铝合金贮箱焊接性能损失大、缺陷多,需要多次补焊,成为型号研制的瓶颈难题。
读博期间的李权将这一难题作为主攻方向,他用“解剖麻雀”的方法,选取个体深入剖析,分析问题背后的科学机理。来到型号研制一线后,他的理论研究有了用武之地,科学与工程在此交汇,碰撞出新的火花,助力贮箱焊接质量和性能大幅提升,相关技术目前已广泛应用于新一代运载火箭研制。
初出茅庐的李权,很幸运地赶上了中国航天快速发展的机遇,火箭发射次数翻番,新型航天装备层出不穷。航天装备的零件具有批量小、品种多的特点,高密度发射带来的快速研制需求愈加迫切,制造技术的变革迫在眉睫。
高强铝合金是航天领域应用最为广泛的材料之一,也是公认的焊接难度极大的一种材料,用电弧堆焊方法制造出高强铝合金零件简直是难上加难。彼时,一种新的制造技术从国外传入,高效率、低成本的电弧增材制造技术,在公司里备受期待。
核心技术不能靠等,更不能靠要。首都航天机械有限公司成立了一支攻关团队,不惧困难,迎难而上。
李权作为骨干人员主动担当,在行动中践行着“行胜于言”的校风,提出了材料成分控制原则,开发出了高强铝合金专用工艺,与团队一同研制出了系列电弧增材装备,建立了“材料-工艺-装备-标准”技术体系,缩短了火箭零件的研发周期,助力火箭发射“一键加速”。该技术荣获航天科技集团2022年度“十大技术突破”。
“快速响应,快速研制,低成本制造”这一研发航天运载装备的理想目标,也在李权与团队日夜不懈的奋斗中,逐渐成为了触手可及的现实。
来到工作岗位的李权,与团队一同参与到了航天强国的建设中,紧密围绕新一代航天装备研制急需,攻克新技术在型号应用中的重重难关,支撑了多型航天装备的成功研制。他入选了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北京市科技新星“创新新星”,用行动诠释着清华人为国奉献的使命担当。
不负嘱托、奋楫笃行,奋斗的过程中,李权坦言:“投身于伟大的工程中,自己也有着极大的成就感。”带着这份成就感,他不断拓展新的研究领域,持续推动航天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
李权仍未停下脚步,他期待着,在追逐“建设装备强国”梦想的道路上助力实现更加宏伟的航天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