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新清华

日期选择

甲所厨师刘涛:用画笔描绘梦想,让画作走向世界
清华人物
新清华

2024年11月15日

2344

本期8

文章22

字号【 加大 还原 减小

甲所厨师刘涛:用画笔描绘梦想,让画作走向世界

新清华 2024年11月15日 第2344期 清华人物

●学生记者 赵佳

6-6.jpg

图片分别为:

  因为房屋空间有限,刘涛基本都是站着作画。刘涛创作的部分绘本。刘涛在日常工作中。刘涛描绘的清华风景。

在清华大学甲所餐厅,有一位“不一般”的凉菜师傅。他不仅厨艺精湛,更是一位出版过20余本儿童绘本的画家。他,就是刘涛。
  刘涛的绘画作品,曾入选国内外重要展览,并被外交部永久收藏,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展出。他的作品还被翻译、出版到亚洲、欧洲多个国家。这位来自河南农村的“普通”厨师,却成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用热爱和坚持,描绘了独一无二的斑斓梦想。

5平米“画室”,成艺术之梦

  一间不足5平米的“画室”,受潮的水泥地凹凸不平,屋顶挂一根简单的LED灯管,床铺对面就是画板,颜料、调色盘、书本等局促地挤在颇有年代感的木架上。“画室”虽小却整洁有序,床对面那块整面墙大小的毛毡板上,整整齐齐地码着未完成的画作,创作完的画作原稿,则被塑料纸包裹起来,小心摞起放在全屋“制高点”。这就是刘涛日常居住、创作的地方。2016年,35岁的刘涛报名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书画研修班,由此来到这间小屋。就是在这间简陋的“画室”里,刘涛创作出了一个个走向世界舞台的作品。
  2019年,刘涛入职清华大学接待服务中心,成为甲所餐厅的凉菜厨师。工作中,他一直在思考如何把清华元素呈现到菜品之中,做到把“画技”和“厨艺”结合。在厨师长的支持和指导下,他发挥自己的绘画特长,巧妙地将清华文化、建筑景观等呈现在餐盘里,创作出形色兼具的“清华美食”。遇到主题宴会,刘涛还会特意构思菜品,让客人一看到盘饰,就知道是定制版“清华心意”。
  刘涛的“厨”“画”相融,美食与艺术,清华文化与接待品质在此相汇、相融,让更多人在清华体验味觉与视觉的精彩之旅。

初心不改,梦想终开花

  从小热爱绘画的刘涛,从未因家境贫寒和生活艰辛而放弃梦想。刘涛从小就喜欢画画,没钱买专门的绘画材料,他就用自制的糖精水跟同学换画纸,课本上的插图,烟盒包装、鞭炮纸上的图案,都成为了他绘画的启蒙。因为家境贫寒,刘涛十几岁就外出打工,家里人觉得“当厨师应该饿不着”,他就跟家里叔叔学做菜。
  2004年来到北京之前,刘涛一直在老家做厨师,十多年间辗转了二十多个地方,漂泊拮据的生活,都没能阻碍他想要画画的心。刘涛还记得,第一次拿到月工资130元,他把60元寄回了家,预留了5元零花钱,剩下的钱主要买书、笔和纸,每天工作之余,他就在这些用辛苦钱购买的纸张上,一笔一笔勾勒着自己的绘画梦想。
  2009年,刘涛迎来了人生的转折点。彼时他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做厨师,北航艺术馆创始馆长蔡劲松被刘涛对绘画朴素而真诚的热爱和难能可贵的绘画天性打动,为他策划了个人展览。
  从未接受过科班训练的刘涛一直向往有机会跟随专业老师学习。在一次画展中,偶然看到了杜大恺教授的作品,心生崇拜,“别人告诉我,杜老师是清华美术学院的教授,我也不知道哪来的勇气,竟做起了去清华跟杜老师学画画的梦。”
  从初受认可,到有机会在清华接受专业训练,追梦路上,刘涛又走了近十年。2016年初到清华时,刘涛坦言自己有过自卑,“别人都是专业学美术的,我就是一个没学过画画的小学生。”在跌跌撞撞的专业求索之中,他并没有执着于攀比与内耗,现实的差距,鞭策着他更为勤奋地创作。
  从一次户外写生都没参加过,到对不同区域的文化特色颇有了解,从不会调色、画水墨画跑墨,到熟练地用笔用色,找到绘画的形与神,刘涛也迎来了新的创作高峰。
  2016年后,刘涛的新作品陆续入选国内外重要展览,他本人也在2019年成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同时,刘涛的绘画风格获得儿童绘本的青睐,自2019年起,他已经为25本儿童绘本配图,其中不乏自编自绘的作品,还有10本正在筹备中。

扎根传统,画韵扬世界

  刘涛的书柜上摆放着一个造型古拙的泥塑,黑色铺底,以明艳的绿、黄、红、白四色彩绘点线和各种符号。“这是我家乡河南淮阳的泥泥狗,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很多造型和符号的变化,与它有关的神话故事对我影响很深。”刘涛兴奋地介绍道。
  真实的个人生活与情感体验造就了刘涛作品独特的艺术面貌,他用泥土作为绘画原料,擅长描绘不断变化的线、点和符号,都是受到了泥泥狗的影响,蕴藏浪漫想象的中国神话故事也成为他绘本创作的重要灵感。
  刘涛尤其看重儿童绘本的创作,“孩子们是未来,孩子们能看到我的画,我感到很荣幸,如果还能让他们对画画产生兴趣,愿意探索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这是更加有意义的事情。”
  针对刘涛创作的绘本,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杜大恺曾评价:“刘涛的插画活泼、生动,富有特色,具有浓厚的民间艺术韵味,泥泥狗保留了伏羲女娲时期的文化符号,增加了绘本的神奇性和历史蕴藉。”文科资深教授刘巨德为刘涛创作的绘本手写推荐语说:“大凡酷爱画画的人,都心中有梦,且迷醉其中。刘涛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的全部作品,均用泥制五色土在皮麻纸上绘就,最终用丙烯喷胶固定而成,色泽天然质朴,饱含泥土味道……”
  由刘涛配图的绘本已走入更广阔的世界舞台,比如2020年出版的《好玩儿的汉字》已在新加坡、希腊等国出版发行。刘涛说:“我一直想让更多人了解泥泥狗这种传统艺术形式,了解我们丰富的中华文化,如果外国人也能知道,那就更好了。”

画海无涯,热爱不觉苦

  在刘涛的床头贴着一张手抄《劝学诗》,如果仔细看,还能看到上面用小字写着每日画画时间。“十几年前我读到这首诗,很受激励,想偷懒的时候看到这首诗,就感觉又有干劲了。”
  白天要忙于工作,一般只有在深夜和清晨,刘涛才有单独作画的时间。“别人问我累吗,我说我不累,画画的时候我是很高兴的,每个线条、每个点,在我眼里都是有生命的,对我来说,能画画就很幸福。”
  空闲时,刘涛最喜欢做的事是去图书馆看书和在校园里写生,清华园的花鸟鱼虫、四季变换,都被他用细腻的笔触定格为画纸上永恒的记忆。“清华对我的影响太大了,我想通过自己的方式留下来,回馈这方校园”,无论是清华的氛围,还是清华提供的工作环境,又或者是这座园子中的人们,都成为了刘涛继续前行的动力。
  回首与绘画相伴的日子,刘涛感觉自己是幸运的,他特别想要感谢每一位指导过自己的老师,和始终支持自己梦想的家人。在刘涛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亲友、同事开始对画画产生兴趣,他的爱人也开始学习绘画,并且到中央美术学院进修。他还会利用假期去参加公益美术活动,义务为小朋友们讲解创作故事。
  “如果可以,我会一直画下去。”一路走来,刘涛就像他喜欢的神话故事里的人物——愚公、精卫、大禹……把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坚持不懈地做成了可能。祝刘涛纸上春风,笔下生花,愿每一个心怀热爱的人,都能成就色彩斑斓的人生。

  • 语音播报
  • 一键复制
  • 导出
清华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清华大学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news@tsinghua.edu.cn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