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为伴 力量不竭
新清华 2024年11月15日 第2344期 副刊
●社会学系副教授、至善书院副院长 晋军
《沿着塞纳河到翡冷翠》
《沿着塞纳河到翡冷翠》是黄永玉20世纪90年代旅居欧洲写生作画时所写的艺术游记散文。全书分两辑:《沿着塞纳河》《翡冷翠情怀》。跟随黄先生的笔触,我们可以欣赏到别样的艺术景观:巴黎圣母院、埃菲尔铁塔、菲埃索里山、达·芬奇纪念馆,以及《爱伦堡回忆录》中提及的洛东达咖啡馆、埋葬梵高兄弟的小镇和墓碑、但丁的家和但丁见到比雅特丽丝的圣三一桥等。作者敏锐细致,富于幽默感,将旅途中遇到的奇情趣事、与旅居地人们的有趣交往描写得活泼生动,引人入胜。从街道到城镇全景,从文化到市井民风,从建筑到风物风情,从名人到普通市民……俱在黄永玉的绘画与文字里散发着鲜活的气息,堪称一卷认识欧洲人情世相的心灵地图。
《街角社会》
作者于1936年至1940年,对美国波士顿市的一个意大利人贫民区(即作者称之为“科纳维尔”的波士顿北区)进行了实地研究。他以被研究群体——“街角帮”一员的身份,置身于观察对象的环境和活动中。《街角社会》主要是对闲荡于街头巷尾的意裔青年的生活状况、非正式组织的内部结构及活动方式,以及他们与周围社会(主要是非法团伙成员和政治组织)的关系加以观察,并对这一观察过程、所获资料及结论的翔实而生动的记述和分析,最后从中引出关于该社区社会结构及相互作用方式的重要结论。
我给各位朋友带来两本书。第一本是《沿着塞纳河到翡冷翠》,既是一本生动的游记,也是一本精彩的画册,作者是黄永玉。
关于这本书,最好的介绍还是来自于编者序,我节选其中的几段:“一位67岁的中国画家,支起画架,安顿好三角凳,安然坐在巴黎塞纳河畔、翡冷翠优雅的街头,专心画他的画。”“他作画,他思索,思绪在不同的时空穿梭。他带回来许多令人惊叹的油画和雕塑,又把在这一段时间中的感受见闻,写成一篇篇韵味醇厚的散文。”“黄永玉那纵横的思路,总引发许多新鲜活泼的见解。因而写的是眼前的景物,想的可以是往日的风流人物,可以是新颖的探索,可以是人物风情的生动描绘,也可以是内心深处情怀的激荡。”“读这两辑游记,我们如同与画家一起,沿着塞纳河,踏着当年印象派画家的脚步,来到处处入画的梵高故乡。又与画家一起,崇敬地来到文艺复兴大师达·芬奇生活的地方,呼吸着那仍然留下来的醉人的空气。”
《沿着塞纳河到翡冷翠》是我最近20年翻的次数最多的一本非本专业用书。对我来讲,它更像一个老朋友,开心时随手读上一段,愁苦时也会翻上一翻,从这本书中一次又一次汲取了力量。
这本有趣的书,它写艺术、写历史、写社会,在某种程度上,它会让我们神游万里、古今相连,让我们发现文化的力量、艺术的力量,为我们的人生增添一些意义。
给大家推荐的第二本书是《街角社会》,作者是美国社会学家威廉·怀特。这本书生动记录了二战前后意大利移民社区的社会生活,可以说是好莱坞相关主题电影《教父》《美国往事》等的社会学研究版本。
特别推荐这本书的附录,怀特详细记录了自己作为一个社会学新手跌跌撞撞摸索做研究的经历,记录了如何厘清研究问题的过程。这对每个希望了解基层社会生活的同学都会有所帮助,因为怀特的研究经历告诉我们,每个新手都是在做研究的过程当中学会做研究的,哪怕在一开始总是会犯错,哪怕在研究中总是会迷茫。
(图文素材提供:“水木开卷·从游悦读”项目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