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新清华

日期选择

潘银生:他是从清华走出的“黄金人”
专题报道
新清华

2025年08月15日

2371

本期8

文章24

字号【 加大 还原 减小

潘银生:他是从清华走出的“黄金人”

新清华 2025年08月15日 第2371期 专题报道

●记者 刘玲玲 学生记者 王浩旭

7-1.jpg

图片分别为:

①潘银生在清华园。②1980年4月8日,工物94班全体同学赴长城参加集体活动(第二排右三为潘银生)。③1984年“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座谈会师生合影(第一排左四为潘银生)。④潘银生在法国参加核电培训时留影(第一排左二为潘银生)。⑤潘银生正在大亚湾核电站工作。⑥潘银生回到母校在工物系系馆前留影。⑦潘银生在大亚湾核电站陪同检查工作。


他是从清华毕业时,誓要“到基层去”的红衣少年;是自核工业四〇四厂赶往南海之滨,投入大亚湾核电站建设的首批核电“黄金人”。

近40年间,他一直守护着大亚湾核电站的安全运行。这一我国大陆首座百万千瓦级的商用核电站,被誉为“开放的典范、核电的摇篮”,累计发电量已达1万亿千瓦时,是中国核电走向世界的“国家名片”。

他就是清华大学工物系1979级本科校友潘银生。从最基层的核电站运行操纵员到大亚湾核电运营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他参与并见证着中国核电事业从学跑、跟跑到并行、超越甚至领跑的壮阔历程。


“我一心一意就要去基层”

“我是多么怀念那美丽的校园,但我还是做出了选择——到边疆去,到基层去!”1984年,身着红色清华运动衫的潘银生,在一众同学的环绕注视下庄严宣誓。他要告别繁华闹市、告别都市灯火,到祖国最 需要的地方,去描绘国家明天的蓝图。

鲜衣怒马少年时,不负韶华行且知。这位“红衣少年”,从北方的清华园一步步行至南海之滨的大亚湾,肩负起中国核电从起步到腾飞的时代重任。

潘银生的父母是20世纪50年代从内地奔赴边疆支援兰新铁路建设的老一辈知识分子。受家人影响,从小在新疆长大的他,自幼便怀有“实业报国”的志向。

1979年,作为新疆的高考状元,18岁的潘银生毫不犹豫地报考了有“红色工程师摇篮”之称的清华大学,学习核反应堆工程。5年后,即将毕业的他依旧坚守初心。

“我一心一意就要去基层。”潘银生向学校写了一封自荐信,主动请缨,申请毕业后分配到位于甘肃嘉峪关附近的原核工业部四〇四厂工作。

离校前夕,时任清华大学校长的高景德院士,同潘银生等40余位即将奔赴祖国边远地区工作的毕业生,在工字厅“为人民服务”匾额前合影留念,潘银生将这张照片保存至今。

1987年,潘银生从四〇四厂抽调至深圳特区,参与大亚湾核电站建设,自此开启了他与大亚湾、与中国核电事业数十年的不解之缘。


“这个纪录是在我手上实现的”

在中国核电领域,有一批被誉为“黄金人”的核电工作者,潘银生就是其中之一。1989年至1991年间,大亚湾核电站选派了113名骨干人员赴法国,学习核电生产运营的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培养一个人所花费的费用,几乎同当时一个普通成年人体重的黄金等价,他们因此也被称为“黄金人”。

学成归国后,潘银生和同批的技术骨干迅速投入核电站的生产一线,将所学在实践中不断锤炼。那时,他是生产部运行处的反应堆操纵员。操纵员的工作并不简单,需要终日在主控室内,全神贯注地不断巡视着操纵台,监控枯燥的指针和随时间不断变化的曲线,守护着核安全底线。

“我们是第一道防线,也是最后一道防线。”潘银生深感,成为“黄金人”是荣誉,更是责任和压力。

1994年,大亚湾核电站建成投入商业运营。1997年,其运营管理权正式由法方厂长移交给中方厂长,提前两年实现自主运营,成为我国核电首个实现自主化的领域。

中方自主运营的第一年,便创下了大亚湾核电站建成以来,首次“在一个燃料循环周期内无跳机跳堆”的纪录。“机组解列前的最后那一晚正是我当班。这个纪录是在我手上实现的。”潘银生回忆,“我们经受住了考验。”

30多年过去,大亚湾核电站始终将确保核安全放在首位。如今,大亚湾已发展为坐拥六台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的大型核电基地,安全运营业绩稳居国际第一方阵。

“后来人们再谈论起‘黄金人’,已经不再仅指国家投入了巨额的培养成本,更是对我们这批人在中国核电事业发展中发挥了黄金般价值的形象比喻。”

为将大亚湾核电站的发展成果推向全国,2004年起,潘银生跑遍全国,为新核电项目寻找厂址提前布局,给后续中国广核集团旗下各在运、在建核电项目提供了充足的厂址储备。

2007年初,在中国核电迎来新的发展高潮前夜,时代的浪潮又将潘银生推到了风口浪尖:批量化的核电建设大潮必然带来人才、经验和管理的缺口。机遇难得,挑战严峻,只有对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进行标准化建设运营、集约化管理,才能化解这一难题。潘银生被任命为中广核集团的专职首席信息官,指挥实施了当时国际核电界最大规模和最广范围的企业集团级ERP信息系统建设。这一系统在2010年集团大量核电机组投产前成功上线,有力支撑中广核集团发展成为全球第三大核电集团,并一直高效沿用至今。

无数核电人接续奋斗,推动我国核电事业迈入了“黄金时代”。至2024年底,我国大陆已投运核电机组5808万千瓦,核准在建5505万千瓦,在运在建总装机规模超过美国,跃居世界首位。


“把大亚湾打造成世界核电的

‘黄埔军校’”

作为改革开放的标志性工程,大亚湾不仅是大陆首个商用核电站,还开创了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先河,制定并严格执行着一系列治理、管理、技术、工艺的制度、规范和程序。潘银生形象地将大亚湾比作中国核电的“黄埔军校”。

1987年,全国各地的设计院、工程建设单位、设备制造单位及核工业厂矿、发电厂、高校科研院所等单位都抽调了大批的精英骨干,参加这一当时国家最重大的引进建设项目。大亚湾核电站建设结束后,许多技术骨干又返回原单位,带回现代大型基建项目的技术与管理理念,成为助力这些单位发展腾飞的重要人才。

2015年底,潘银生重回大亚湾核电运营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担任党委书记、总经理。他立志要把大亚湾打造成世界核电的“黄埔军校”。“我们未来在向国外输出核电项目的同时,也要输出管理、技术和经验,各国技术人员都可以到中国、到大亚湾来培训、学习。”

2023年,在大亚湾核电站六台机组的72项世界核电运营者协会指标中,总计有63项指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前1/4),是全球范围内四台机组以上基地世界核电运营者协会指标达先进比例的最高水平。同时,大亚湾核电运营公司还定期派出核电专家到世界核电运营者协会巴黎中心长驻或短期工作,为各国核电站进行安全、技术和管理方面的评估工作。

“我相信,随着我国在核能技术领域逐渐实现全面领跑,大亚湾核电基地定能为世界培养更多的‘核电黄金人’。”潘银生感慨地说。

用实干创造价值,用实业报效国家。深受清华“行胜于言”校风的影响,潘银生“核”力守护大亚湾、一干就是数十年。“清华培养我们,就是要为国家做大事。40多年过去了,尽管我如今已经退休,当年的情怀和冲动丝毫未减,甚至还在增强。”他说。

  • 语音播报
  • 一键复制
  • 导出
清华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清华大学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news@tsinghua.edu.cn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