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新清华

日期选择

龙明盛:奏响国际水准、清华特色的“AI三部曲”
清华人物
新清华

2025年10月31日

2380

本期8

文章25

字号【 加大 还原 减小

龙明盛:奏响国际水准、清华特色的“AI三部曲”

新清华 2025年10月31日 第2380期 清华人物

●记者 苑洁 刘子晗

5.jpg

图片分别为:①龙明盛邀请博士后合作导师迈克尔·欧文·乔丹走进清华大学课堂。②下课后,龙明盛耐心解答同学们的问题。③获颁清华大学“良师益友”奖后,龙明盛和同学们合影留念。


近期,有同学在社交媒体上晒出一张课堂照片:这门课非常火爆,“连过道都坐满了”。评论区的网友们纷纷响应:“想去旁听”“有幸上午坐在第一排,确实讲得很有启发”……

这门吸引大家“连过道都坐满了”的课是清华大学软件学院副教授龙明盛开设的“深度学习”课程。


他在课堂上始终热情饱满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学习一定是一个迭代的过程。”五教教室门口传来龙明盛清晰洪亮的声音,他正在讲授“深度学习”课程。教室内座无虚席,连左右两侧和最后一排的过道上也满满当当,同学们一个个专心致志,跟着老师边听边记。

2025年秋季学期,共有170余名同学选修“深度学习”。从9:50到12:15,连续三节45分钟的课堂,龙明盛始终状态饱满、张弛有度。讲到复杂难懂的数学理论时,他用轻松幽默的类比帮助同学们理解:“当激活函数失去梯度,神经网络就很难学到新知识了,就像我还在讲,但你已经听不懂了”;讲到深度学习的发展与变革时,他反复强调“AI+”在科技强国中的角色与担当;讲到技术领域的急难险困时,他会慢下脚步与同学们分享自己心中何谓“顶天立地的科研”。

航院2024级博士生田栎萌提前十几分钟来到教室,发现已经没有座位了,于是全程席地坐在后排过道上听课。“我大概三四年前就已经在做深度学习和力学相关的研究,当时更多的是停留在会用,读博以后自学了一些基础理论,龙老师的课让我可以更加系统地把知识串联起来。”

“我本科学的中文、研究生学的艺术,算纯文科出身,但是上完龙老师的课,让我对数学物理也充满兴趣。”美术学院2023级硕士生尹雪丹此前曾选修过龙明盛的“机器学习”,本学期没有“抢”到“深度学习”的她也选择来旁听。


奏响国际水准、清华特色的“AI三部曲”

“深度学习”在清华大学开设已有七年时间。2018年,在人工智能技术快速革新的时期,软件学院留意到清华学生对深度学习知识的需求和热情,经过充分的前期准备,开设了这门课程,由青年教师龙明盛授课,主要面向全校研究生开放。开课以来,“深度学习”每年吸引了全校20多个专业的学生选课,本科生选课人数占比达到20-30%。

对于深度学习这样更新迭代迅速的技术,让课程对标科技前沿,瞄准国际水准成为龙明盛的重要目标。每一次开课前,他都会与助教同学一起反复迭代课件、优化授课思路。七年来,每年教学内容更新优化幅度均达到20%。近几年,他充分利用雨课堂平台,将部分内容录制为视频,让同学们有机会更灵活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知识进行针对性学习。常讲常新、常学常新,成为了这门课程不落伍、不“过气”的法宝。

2019年、2021年,龙明盛先后面向本科生开设了“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导论”课程,与“深度学习”一起被同学们誉为“AI三部曲”。

人工智能相关技术交错纵横,“AI三部曲”如何做到环环相扣又避免低效重复?龙明盛表示,从“人工智能导论”到“机器学习”再到“深度学习”,是“由森林到大树”的过程。在课程定位上,他认真系统地梳理了三门课之间的逻辑关系,体现出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研究生学位课(开放本科生选课)之间的层次递进关系;在课程内容设计上,“人工智能导论”讲授最具代表性的搜索、学习、推理三大学术流派,其中4学时作为“机器学习”课程的先导,4学时作为“深度学习”课程的先导。

在“AI三部曲”中,龙明盛始终坚持“真刀真枪”的清华特色,鼓励同学们“在练中学”——从带领同学们“手搓”AlphaGo,到鼓励同学们自主选题完成“AI+专业特色”的课程大作业,再到举办课程学术会议,支持同学们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龙明盛期望同学们在学习人工智能知识的同时,掌握应用技术、探索技术的能力。“有同学反馈,在这些课程中,对成绩的焦虑常会淡化,反而觉得做好一个充满创意的大作业是最值得骄傲的事。”这让龙明盛觉得非常开心。七年间,三门课程先后入选清华大学精品课,“机器学习”“人工智能导论”连续三年入选清华“毕业生心目中的好教师及课程”,“机器学习”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做老师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

同学们评价“龙老师讲课提纲挈领,几句话就能‘四两拨千斤’”,打造出三门精品课的背后,离不开龙明盛和助教团队长期的努力。他们将大量时间投入到人工智能知识的梳理中,认真研读了全球人工智能领域的经典教材以及数百篇论文,在兼容并包、取其精华的基础上,精心制作了三门课程37份讲义、2500多页幻灯片,其中每个页面都经过多次、长时间的打磨,并根据历年的教学反馈迭代优化。

龙明盛还广泛观摩国内外人工智能与信息学科相关的课程,体会不同老师授课的内容和特色,“他们的课堂总能给予我很多启发。”博采众长,让知识入耳、入脑、入心,是龙明盛在备课时坚持做的事。

龙明盛非常珍惜同学们的各种反馈。课间与课后不断有学生来找他请教或讨论,有时甚至聊过饭点儿,他说:“我很珍惜这种交流,不仅能和同学们把具体的问题讨论清楚,还能让我及时认识到哪里讲授的不充分,调整下次的课程节奏。”面对最近一些社交媒体上出现的同学们对课程的评价,龙明盛笑着说:“看来社交媒体也要成为我的新窗口啦。”

“做老师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想做好,离不开扎扎实实的行动与反思。”龙明盛经常会认真回看自己的课程视频,看看自己是否做到了“用清晰的知识点亮课堂,把求知的热情带给学生”。他也将“AI三部曲”加入清华大学未央计划、清华大学新时代高校教师融合式教学公益进修项目、教育部中西部青年教师融合式教学进修计划,用自己的努力帮助更多有需要的人。


从遥远变得具象的教育理想

龙明盛小时候家庭比较困难,相对匮乏的教育资源没能为学生时期的他提供太多职业想象。“当时影响我很深的人就是老师,我也特别喜欢解答别人的问题,于是我就想,将来就做一名老师吧”。

2004年,龙明盛凭借优异的高考成绩考入清华大学电机系并辅修计算机专业。在学习中,他不断意识到“要把电做好,还要懂软件”,于是研究生阶段选择到软件学院跟随王建民教授攻读博士。在导师的言传身教下,他不仅对大数据智能领域“越来越得心应手”,也决心以导师为“模板”,做一位潜心学术、让学生们尊敬和喜爱的“良师益友”。

博士毕业后,他前往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跟随迈克尔·欧文·乔丹教授从事博士后研究。“伯克利是深度学习的起源地之一,这段经历对我影响很大。”博士后期间,龙明盛抓住一切机会提升自己。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完成博士后工作后,他坚定地回到中国、回到清华。学者龙明盛正式成为了龙老师。

两年后,由他作为主讲教师的“深度学习”课程诞生。之后几年,他陆续获得清华大学“良师益友”、年度教学优秀奖、“清韵烛光·我最喜爱的教师”等荣誉。

谈及作为老师最幸福的事,他说:“我们的团队在攻关气象大模型时,我看到课题组的同学们迅速成长,完成从学生到学者的转变,我觉得非常欣慰!”

2023年,王建民、龙明盛团队开发的气象大模型系列成果被《自然》(Nature)期刊正刊发表。“整整三年的攻关过程,团队遇到无数挫折,但我们也体会到了什么叫失败千次万次再成功之后的那种幸福感,那是绝无仅有的人生体验。这个成果也真正让我感受到把教书育人、科研攻关、服务国家这几件事聚集在一起所带来的使命感和荣誉感。”

最近两年,龙明盛担任中国气象局天气预报大模型团队首席科学家,带领团队在大规模高质量国产雷达数据上完成NowcastNet技术升级,构建了人工智能临近预报系统——“风雷”大模型,并在中国气象局短临预报业务系统(SWAN 3.0)业务化运行。2024年12月26日,人民日报头版刊载《谱写气象强国建设新篇章》,报道了中国气象局与清华大学联合研发的“风雷”“风清”气象预报大模型。

除了继续在气象大模型领域勇攀高峰,目前,他和团队还在面向工业时序大模型、设计大模型和世界模型等领域开展科研攻关,服务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 语音播报
  • 一键复制
  • 导出
清华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清华大学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news@tsinghua.edu.cn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