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新清华

日期选择

宋春景:二十余载守护核电安全生命线 陈迎亮:用青春守护祖国的碧海蓝天
专题报道
新清华

2025年10月31日

2380

本期8

文章25

字号【 加大 还原 减小

陈迎亮:用青春守护祖国的碧海蓝天

新清华 2025年10月31日 第2380期 专题报道

●记者 胡思凡 周襄楠

他从云南腾冲考到清华,毕业后选择到中国船舶集团从事海洋装备研发,在祖国的海岸线上筑起一道道坚实的防线。他踏遍祖国从南到北的海域,用近二十年的青春写下“碧海蓝天,一往无前”的报国篇章。

他就是机械系1999级本科、2003级硕士校友陈迎亮。


清华启程,入海求索

考入清华大学后,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励着陈迎亮发奋努力。“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自学,锻炼了我的能力,这在我日后的工作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回忆道。

大学期间,陈迎亮参加了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设计了“数字化雕刻系统”。对此,他记忆犹新地说:“这是我做的第一个科研项目,是我科研之路的起点。”同时,这也让他开始尝试走出课堂、走出教室,去做社会真正需要的东西。

毕业之际,在导师的引导和清华“立大志、入主流、上大舞台、干大事业”的感召下,陈迎亮选择到中国船舶集团从事海洋装备研究。


金戈铁马,扎根一线

刚工作时,陈迎亮被安排了一项与自己所学专业无关的紧急科研任务。凭借在清华培养的学习能力和坚韧品格,他迅速调整状态适应新环境、攻坚新课题,“通过实践发现新问题,再不断学习找到突破口”。很快,陈迎亮解决了一系列复杂的技术难题。之后,随着一个个难题被不断攻克,陈迎亮逐渐成为核心技术骨干。

从理论设计到高可靠性的工程化实施,中间有一道深深的鸿沟。陈迎亮和同事们日夜兼程赶往一个又一个城市的试验室,在60℃高温的甲板上、在海浪剧烈的推搡中,反复操控设备进行验证……从冬季寒冷的渤海到夏季炎热的南海,历经数个四季更替,理论到工程的鸿沟正在被陈迎亮跨越,这期间不仅有技术的挑战,还有信念的考验——面对一系列极度危险的测试,不仅不能退缩还要保持绝对的冷静。

陈迎亮清晰地记得第一次经历危险测试的情景:“整个过程井然有序,但静得可怕,都能听见电流的声音。我略带颤抖的手坚定地按下了启动按钮。”当一道优美的弧线成功划破天际,陈迎亮激动不已,这一刻也让他深刻体会到:“我们干的不只是项目,更是国家使命。”


碧海蓝天,一往无前

十年来,海洋装备行业变得更加开放和市场化,陈迎亮开始负责一种全新概念装备的研发。技术之外的挑战也逐一浮现:在风云变幻的市场中,如何用最少的投入研发最硬的产品?如何在跌宕起伏的竞争中,凝聚一个庞大的技术联盟?

为了尽快适应新环境,陈迎亮抓紧每一次出差间隙学习,但同时,工作上的千头万绪仍待他解决。关关难过关关过。曾有一次,任务时间非常紧迫,他必须马上到已经出海的试验平台上。飞机凌晨落地机场,他立即赶往码头,但当时海边一片漆黑,能出海的摆渡船寥寥无几,他用电筒微弱的灯光艰难与船夫接头。

回忆起第一次参加海上测试,为防止测试仪器失灵,需要有人在直升飞机上进行空中观察,陈迎亮是在场唯一符合裸眼视力要求的工作人员。当直升机掠过海面,他感叹道:“眼前正是我心中的梦想——金戈铁马,碧海蓝天。”如今,当实验室的灯光接续起深蓝大海的星光,站在空阔甲板上的陈迎亮感叹:“所有的努力付出都是值得的。”

从清华学子到深蓝先锋,陈迎亮在时代浪潮中与祖国同行。爱国是陈迎亮的人生底色,奋斗是他的永恒旋律。未来,他将带着“一往无前”的勇气继续向前。

  • 语音播报
  • 一键复制
  • 导出
清华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清华大学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news@tsinghua.edu.cn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