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春景:二十余载守护核电安全生命线
新清华 2025年10月31日 第2380期 专题报道
●记者 郑青春

我国自主设计的全球最大功率非能动核电机组“国和一号”,代表着当今世界三代核电技术的先进水平,从2008年启动研发至今,共700余家单位超3万名技术人员参与。清华大学工物系1997级校友宋春景就是其中的一员。担任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工艺系统所副所长兼副总工程师、上海核安全审评中心副总工程师的她,以巾帼不让须眉的奋斗豪情、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守护核电安全二十载。
成为一名“核电卫士”
1997年,宋春景考入清华大学工物系。作为核能领域定向培养人才,在核电发展相对缓慢的年代,她走上了核能探索之路。
在导师臧希年的指导下,她的本科毕业设计以“固有安全输热系统在核电厂设计中的应用”为题,系统梳理了全球第三代、第四代核电站中非能动安全系统的设计理念与技术路径。这一课题不仅让她触摸到核安全研究领域的前沿脉搏,也在无形中促使她锚定了未来职业坐标。“严谨、踏实”,她将清华老师的教导铭记在心,并付诸科研实践。
2001年,宋春景从清华毕业后,进入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攻读研究生,开始从事核电厂安全壳氢气控制系统的分析与设备研制工作,成为了一名“核电卫士”。
筑牢核安全基石
硕士毕业后,宋春景正式入职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2005年,毕业不久的她被赋予重任:作为主设人负责秦山三期重水堆核电站系统改造项目的总体设计和工艺系统设计。由于历史遗留的设计缺陷问题将影响整个核电厂的安全运行,改造迫在眉睫。
宋春景常驻施工一线,在与业主充分讨论、踏勘现场并消化吸收大量原始设计文件后,与团队创新性地提出冷却塔循环检修备用系统改造方案。该方案通过国家核安全审评中心的评审,于2009年首次在秦山三期二号机组投用。
此项改造彻底解决了再循环冷水系统无法停运维修的问题,也帮助电厂在全生命周期中产生直接经济效益超13亿元。该项成果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上海市青年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
加固核安全防线
日本福岛核事故之后,核安全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而安全壳内的氢气控制也成为业内的关注重点。要避免出现类似福岛的安全事故,对原有核电相关系统和设备升级刻不容缓。宋春景带领团队与合作单位成功研发了高氢浓度下高效安全消氢的非能动氢复合器和高效能线圈型氢点火器,有效提高了核电的抗风险能力。
截至目前,该团队研制的非能动氢复合器已应用于国内外16个核电厂址的42个机组。宋春景主编发布核能行业标准2份,发明专利20件(授权11件)、实用新型专利12件。
参与“国和一号”研发
2006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实施三代核电自主化战略。作为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和一号”在立项时就肩负起解决我国大型先进核电机组批量化建设的能力与安全问题的使命。
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承担“国和一号”研发建设工作,宋春景带领团队负责设计用于保证核电厂安全的非能动安全系统。面对全新的挑战,她长年坚守科研一线,最终攻克了非能动安全系统关键技术难题,研制了多个国际首创的非能动安全系统关键设备,为“国和一号”成功研发作出突出贡献。
始终奋战在第一线
从业20余年,宋春景始终奋战在核电站非能动安全系统科研创新的第一线。她从核电低谷期入行,见证行业飞速发展,如今同时统筹参与十几个机组研发。
一路成长的宋春景荣获2024年度全国三八红旗手、上海市巾帼创新新秀、中国核能行业协会青年优秀创新人物,她组建的“宋春景巾帼创新工作室”荣获上海市城乡建设和交通系统三八红旗集体、中国职工技术协会卓越创新工作室等诸多荣誉。面对未来,她将继续“脚踏实地,抬头望天”,在守护核电安全的征途上永不止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