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新清华

日期选择

2025清华大学“碳中和经济”论坛举行 化工系团队在合成气制烯烃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 2025年度《柳叶刀人群健康与气候变化倒计时报告》发布 环境学院团队合作揭示大气氯胺来源及其在氯循环中的关键作用 电子系团队合作提出面向6G的自控制智能超表面技术 生命学院团队合作揭示母源因子OTX2调控人类胚胎基因组激活和早期发育
学术前沿
新清华

2025年11月07日

2381

本期8

文章29

字号【 加大 还原 减小

化工系团队在合成气制烯烃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

新清华 2025年11月07日 第2381期 学术前沿

在水煤气变换(WGS)与合成气制烯烃(STO)的耦合作用下,氢原子经济性和烯烃收率都得到提升。


本报讯 合成气直接制备烯烃技术是近年来国际上新兴的催化技术路线,旨在通过多功能催化剂将合成气制甲醇及甲醇制烯烃等功能集成,以缩短流程、节约投资、降低物耗及能耗,对我国现代煤化工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通常,烯烃合成要求原料中H2/CO(氢碳比)>2,导致煤基合成气在水煤气变换工段的CO2排放量很大。另外,原料中的氢元素与氧元素很大程度上生成了水,相当于把最昂贵的原料成分(氢气)变成了废水。

近日,化工系骞伟中教授、崔超婕助理研究员团队针对过程高转化率、高产品收率、低排放的需求及传统催化剂易被水氧化失效的缺点,报道了一种钠改性的FeCx@Fe3O4核壳催化剂,在微观界面上整合了水煤气变换与合成气制烯烃功能。借助前者将过程中产生的水原位转化为氢气,用于合成烯烃,从而将目的产品的氢原子经济性提高至66%~86%,同时显著抑制了水对催化剂的过度氧化副作用。团队通过同位素示踪和阻断实验证实了该耦合机制,定量确定了催化剂上水煤气变换反应的贡献,同时证明了合成气制备烯烃途径生成CO2的概率很小。

研究团队证明,较高的氢原子经济性与催化剂两种功能的活性匹配度密切相关。水煤气变换反应可低温启动,而制烯烃的活性则依赖于较高的反应温度。在350℃、2MPa的反应条件下,采用氢碳比为1.5原料时,CO单程转化率约为95%,烯烃选择性超过75%(基于烃类产物),烃产率达33wt%(基于原料)。经500小时连续反应测试,催化剂性能稳定。

由于在提升合成气转化的氢原子经济性方面的突破,该催化剂使对应的水煤气变换-合成气制烯烃耦合路线,与传统的水煤气变换-甲醇合成-甲醇制烯烃路线相比,减少了总蒸汽消耗量、总废水生成量与总CO2排放量,完全环境因子降低了46%。该团队正在推进该技术的中试放大,以期为现有煤制烯烃的生产技术提供替代方案。

研究成果以“高氢原子经济性的合成气制烯烃”为题,在线发表于《科学》(Science)期刊。骞伟中、崔超婕为该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化工系2022级博士生高昶、2022届博士毕业生宋文龙、2023届博士毕业生王挥遒为共同第一作者。

(化工系)

  • 语音播报
  • 一键复制
  • 导出
清华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清华大学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news@tsinghua.edu.cn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