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知识的火种播撒在西北大地
新清华 2025年11月07日 第2381期 专题报道
●记者 杨滨华 学生记者 张乐晗

从左至右分别为杨冬、罗杨洋、耿乐乐。
清华园里,他们一起探索教育学的真谛;毕业后,他们先后奔赴兰州大学,以“教育者”的身份扎根于此。他们是清华大学教育学院(原教育研究院)毕业的三位博士生罗杨洋、耿乐乐、杨冬,他们怀着教育报国的坚定信念,把知识的火种播撒在西北大地。
扎根兰大
三位清华人交出亮眼答卷
2024年从清华毕业的杨冬,已在兰州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任教一年。于他而言,这里不仅是传道授业的舞台,更是践行教育理想的一方天地。杨冬迅速转换身份,扎根讲台,聚焦西部高等教育振兴和未来工程教育发展,打造师生共学的园地。
耿乐乐是杨冬同课题组的师兄,2022年从清华毕业后入职兰州大学。课上,他将主动权交予学生,以跨学科思维引导学生大胆探索;课后,他深耕教育管理与工程教育,运用质化与量化结合的方法剖析教育核心问题,以专业与热忱成为学生信赖的“引路人”。
2021年从清华毕业的罗杨洋入职兰州大学开启执教生涯的同时,也将清华“双肩挑”传统带到这里。作为兰州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的副教授、副院长,他兼顾教学、科研与行政管理,以“组织需要就挺身而出”的行动,做“又红又专”的同行者、引路人。
他们在高等教育领域找到了自己的坐标,生动诠释了清华人“立大志、入主流、上大舞台、干大事业”的信念。
初心如磐
清华园播下育人种子
杨冬出生于陕西一个教育资源贫瘠的农村,“知识改变命运”是他从小最常听到的话。高考后,他被兰州大学教育学专业录取。博士阶段,他师从清华大学教育学院林健教授。导师“顶天立地做科研”的叮嘱,让他将目光投向“工程教育智能化”,以前沿研究回应“如何培养适应未来的工程人才”的时代命题。回望这段求学与科研之路,杨冬感慨:“清华教会我,科研不能只停留在纸面上,要能解决国家需要的真问题。”
罗杨洋的从教初心,是在职业转型、学术探索与教育价值认同中逐步沉淀成型的。本硕攻读软件工程专业的他,博士阶段转向教育学,学科思维的转换不仅让他屡屡碰壁,更让他经历了“四年换四个研究方向”的波折。迷茫之际,导师韩锡斌教授的一句话点醒了他:“人生就是不断在制定计划、执行计划和总结经验的过程中迭代推进。”此后,罗杨洋锚定教育技术学这一“工科+教育”的交叉领域,深入探索混合教学成绩预测、学习分析系统。他笃定地说:“用技术让教育更公平,就是我要做的事。”
耿乐乐在本科期间专注理论学习,对真实工程领域的认识和实践比较少,导致“学用脱节”的情况。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读到林健教授关于工程教育的论文,深受启发,决定攻读此方向博士。读博期间,他跟着导师深入企业调研人才需求,从最初只能看到问题到后来能提出对策,他终于理解“教育要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
播撒理想
接力传承赴西部
三人虽不是同一时间博士毕业,却不约而同选择了兰州大学。这不是一时冲动,而是清华人践行“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担当。
罗杨洋与耿乐乐在清华时常交流未来规划,都对西部发展有着浓厚兴趣。罗杨洋导师的跨学科背景经历,让他意识到交叉学科人才在欠发达地区更能发挥作用。他曾在甘肃工作三年,兰州让他更能平衡“科研、教学与家庭”。于他而言,这一选择是“国家战略需求与个人发展的结合”。
硕士就读兰州大学的耿乐乐,对这片土地有着特殊的情感。读博期间,他常与杨冬聊起兰大的校园往事,这份共同的“回忆连接”让他们对回到母校任教充满向往。耿乐乐认为,西部高校最缺能打通校企合作堵点的人,“我在企业工作过、在清华学习过,刚好能做这件事。”
罗杨洋、耿乐乐两位师兄的选择坚定了杨冬回西部的决心,“这里有太多教育问题值得研究,有太多学生需要优质教育。”他说道。
如今,在兰州大学工作的三人,虽研究方向各有侧重,却时常聚在一起交流教学经验。越来越多的清华人正循着他们的脚步,让知识的力量在祖国大地上澎湃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