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新清华

日期选择

把知识的火种播撒在西北大地 以匠人之心筑梦汽车强国
专题报道
新清华

2025年11月07日

2381

本期8

文章29

字号【 加大 还原 减小

以匠人之心筑梦汽车强国

新清华 2025年11月07日 第2381期 专题报道

●学生记者 袁雨晴

从清华园的素描纸到比亚迪的数字建模屏,从课堂上的“造车梦”到车展上的“中国风”,从“学习者”到“定义者”——他们是美术学院校友,也是比亚迪汽车的设计师,致力于为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贡献青春力量。


清华课堂:种下设计的初心

美术学院的课堂,是他们造车梦开始的地方。

潘子林于2008年进入美术学院交通工具设计专业攻读硕士学位,如今已是比亚迪设计中心的外饰设计经理。他回忆道:“清华最珍贵的是产学研结合的土壤。”校企合作课程让品牌设计师走进课堂,从模型制作到课题设计,每一个环节都浸润着实践的养分。这也为他毕业后投身企业设计一线埋下伏笔。

“清华课堂是兴趣的孵化器。”2016届交通工具造型设计专业毕业生刘诩开对此深有体会。他在专业课上制作1:1交通工具模型,在切割与拼接的探索中感受“寓教于乐”的深意。建模课程让他系统触摸汽车生产的全流程,坚定了他选择与汽车设计相伴的道路。

“为生活而艺术,为民生而设计”是美术学院的办学理念。同样毕业于交通工具造型设计专业的王哲,选择以“未来停车场平台”作为毕设主题,导师逐帧批注草图,鼓励他勇敢跳出单一车辆造型的局限,探索更贴近用户定位与使用场景的平台化设计,让汽车与空间、功能、用户需求自然交融。

以“校企共生”为纽带,以“实践育美”为根基,美术学院构筑起赋能汽车设计人才成长的立体生态,培育兼具专业深度、文化厚度与创新活力的新生力量。


职场深耕:在挑战中生长的设计力量

从校园走向职场,他们设计概念车的道路并非坦途,而“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清华校训,则带给他们破局前行的底气。

王哲初入职场便参与高端车型内饰设计,“看着成熟的方案,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他从门板部件的细微调整学起,优化储物槽弧度、按键触感等细节,逐渐找到方向。随着经验积累,他深度参与到概念车设计中,探索出让概念车既具前瞻性,又能为量产铺路的路径。

刘诩开的设计认知在市场调研中被打开新窗。从“设计就是画好看的图”到“设计要懂消费者”,他和团队跑遍线下门店、访谈车主,挖掘分析数据,拆分细化需求,将这些带着生活温度的诉求,转化为线条、材质与功能的设计语言。

潘子林的设计生涯始终与“突破”相伴。他常自问:“如何超越自己?”从绘制草图到打磨细节,每一处线条都凝聚着“不重复过往”的坚持。他和团队在“一个月一台车”的高强度节奏中坚持品质,常推翻数十版方案,在美学与功能间反复推敲,“既要速度,更要品质”是他对自己和团队的一贯标准。

工业设计系2014级本科校友王德森,结合立体3D切割工艺,打造出具有汉唐风韵的内饰设计;2006级本科校友何苗,带领团队以镂空碳纤维骨架与钛金属饰板搭建“太空座舱”;2016级本科校友申士雄,则运用CAS建模参与设计旗舰车型……

多年来,清华团队的设计智慧闪耀在各代际车型的脉络中。从性能边界的突破到高端领域的开拓,从新锐探索到深耕引领,已构建起“新生代-中坚力量-资深设计师”的人才梯队,成为推动中国汽车行业设计升级的重要力量。


清华匠心:筑梦汽车强国

在汽车强国的征程中,用创新定义未来出行,美术学院交出了一份兼具技术厚度与市场温度的答卷。

美术学院与汽车领军企业合作,构建起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联合举办全国高校设计大赛,清华学子多次斩获殊荣。在今年的比亚迪全球汽车设计大赛中,工业设计系2022级硕士生慕雨森凭借作品《Super X》斩获亚军。

通过概念车设计联动、产学研合作课程和优秀成果落地量产,美术学院打造“学术高地+产业沃土”模式,实现了企业技术需求与院校设计创新的双向赋能。

清华人的家国情怀深刻融入到作品中。概念车设计根植东方美学,打造出“方胜纹”“丝绸美学”“龙颜美学”等“出圈”设计,彰显中国文化的底蕴与自信。

从实验室到生产线,从概念设计到全球市场,清华人正以匠人之心筑梦汽车强国。

  • 语音播报
  • 一键复制
  • 导出
清华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清华大学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news@tsinghua.edu.cn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