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荣获第十九届“挑战杯”竞赛冠军
新清华 2025年11月07日 第2381期 校园生活

清华大学以全国第一的成绩再次捧起“挑战杯”。

清华参赛选手与工作人员合影。
本报讯 11月3日,第十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在南京大学落幕。清华大学入围主体赛决赛的6个项目发挥出色,获得特等奖5项、一等奖1项。此外,在“揭榜挂帅”专项赛中获得擂主(全国第一名)4项,特等奖7项。清华大学以全国第一的成绩荣获“挑战杯”。这也是自1989年第一届“挑战杯”举办以来,继1989年、1997年、2003年、2009年、2013年、2015年、2019年七次夺冠后,清华大学第八次捧起“挑战杯”,继续保持迄今为止“挑战杯”夺冠次数最多的纪录。
本届“挑战杯”竞赛共有来自全国2700多所高校的超过300万名大学生参加,参赛作品项目涵盖机械与控制、信息技术、数理、生命科学、能源化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等共计十个学科门类。
清华大学共选送6个主体赛项目和53个“揭榜挂帅”专项赛项目参加本届“挑战杯”竞赛终审决赛。经过多轮评审,清华大学机械与控制类作品“空陆联行——分体式飞行汽车的自主结合与分离技术”,能源化工类作品“阴离子工程设计全固态电池卤化物电解质”“从‘静态观测’到‘动态解析’——基于多源遥感时空融合的百万湖泊水域面积动态监测系统”,信息技术类作品“时信探微——可靠可信的超快、超长时程、超分辨显微成像技术”“双极传讯——面向路由器应用的宽带全向双极化天线设计”获得特等奖;机械与控制类作品“仿生柔性驱动的高性能水下机器人”获得一等奖。在“揭榜挂帅”专项赛中,项目“面向移动平台识别任务协同的水声通信系统”“碱性电解制氢系统启停反向电流形成机理及抑制技术研究”“能思源创:AI协同科研助理”“IoTDB-FS——基于数据库技术的网格类数据分布式文件系统”获得擂主。
获奖项目简介:“空陆联行——分体式飞行汽车的自主结合与分离技术”项目成员为贾博、刘易林、邬天乐、席体洋、沈函宇、王思涵。该项目创新设计出两种模块间对接装置,提出并实现了一种全球导航定位系统与Apriltag视觉远近结合的自主引导对接控制方案,采用消息队列遥测传输协议实现了模块间实时信息传输,制备2千克与10千克级样机并检验了可靠性。
“阴离子工程设计全固态电池卤化物电解质”项目成员为李锦梁。该项目提出了阴离子工程策略,通过在锆基卤化物中引入氧离子和氟离子协同调控,成功构筑了高离子导率、高压稳定、低成本的卤化物电解质,全电池的容量循环性能取得了跃升。
“从‘静态观测’到‘动态解析’——基于多源遥感时空融合的百万湖泊水域面积动态监测系统”项目成员为李洛祺。该项目提出了一种基于云计算、高性能计算与深度学习的多源遥感大数据时空融合框架,实现了全球140万湖泊水域面积的月尺度高分辨率监测,揭示了季节性是驱动全球湖泊水域面积动态的主导机制。
“时信探微——可靠可信的超快、超长时程、超分辨显微成像技术”项目成员为刘书然、徐闻聪。该项目创新地提出了可变形相空间校准机制及相应的神经网络,将多色活体超分辨成像时程拓展30倍以上、延长至上万时间点;同时设计了一种期望校正误差最小化方法,从而实现准确的置信度评估,帮助生物学领域进行更可信的定量研究。
“双极传讯——面向路由器应用的宽带全向双极化天线设计”项目成员为林旭煊、卜翰飞、王静哲。该项目提出新型天线设计方案:采用金属腔体结合折叠槽结构实现水平/垂直双极化全向辐射,并引入多模耦合法,突破传统设计的带宽限制。在相同的天线空间尺寸下,系统测试下行速率较传统方案提升70.9%,为下一代路由器优化提供了创新思路和可推广的解决方案。
“仿生柔性驱动的高性能水下机器人”项目成员为彭靖舒、梁志铨、钟恺鸣、侯肇帮、李一凡。该项目选取蝠鲼作为仿生对象,分别构建了柔性薄膜主被动混合驱动系统,以及柔性波动鳍与双尾鳍协同驱动系统,成功实现了机器人在水下的高效推进与高机动性,同时具有跨介质水陆运动能力。
“面向移动平台识别任务协同的水声通信系统”项目成员为任志珍、张旭东、何宏毅。该项目采用扩频调制技术,通过正交组合序列提升通信速率。系统设计中特别关注抗多普勒频移技术,以适应水下环境中的动态变化,确保通信系统的可靠性。其高效的抗干扰能力和强大的多址接入能力,支持移动平台远程低信噪比通信。
“碱性电解制氢系统启停反向电流形成机理及抑制技术研究”项目成员为孙泽宇、雷婷、罗奕翔。该项目量化不同电解水催化电极反向电流腐蚀特性;设计并搭建并联供液碱性电解堆测试装置,研究碱性电堆反向电流腐蚀强度受运行工况影响表现;研发电解槽非侵入式反向电流原位抑制技术,提升电解槽抗反向电流腐蚀性能,延长电解槽工作寿命。
“能思源创:AI协同科研助理”项目成员为宋焘、樊昱玮、林向上、林张业、孔繁晔、张轩瑜、田屹、韩泊宁。该项目开发面向能源领域的AI科研智能助手,可精准理解能源科学复杂问题并提供专业推理,为研究人员提供创新方向建议,支持科研场景的快速辅助构建,显著提升研发效率。
“IoTDB-FS——基于数据库技术的网格类数据分布式文件系统”项目成员为张洪胤、朱锦涛、丁宇辰、林欣涛、彭俊植、刘雍、邱云中、张小健、肖今朝。该项目基于软件学院自研发起的开源项目时序数据库Apache IoTDB,融入网格类数据格式的自描述信息,支持对网格内局部数据块的快速寻址定位,实现网络类数据常用的读写函数库,能够高效支撑气象应用场景下的数据读写以及高可用需求。
(校团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