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新清华

日期选择

胡晔:在清华开启科研报国新篇章
清华人物
新清华

2025年11月07日

2381

本期8

文章29

字号【 加大 还原 减小

胡晔:在清华开启科研报国新篇章

新清华 2025年11月07日 第2381期 清华人物

●记者 杨雪文

5.jpg

图片分别为:①杜兰大学为胡晔(左二)举行校长讲席教授聘任典礼时合影。②胡晔参加第九届中国外泌体大会。③胡晔教授。④2025年,胡晔被授予美国体外诊断大会年度临床诊断特别贡献奖。⑤胡晔在实验室。⑥胡晔在办公室。⑦2023年,胡晔被授予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学会会士。


他曾担任美国杜兰大学校长讲席教授,致力于传染病和恶性疾病的临床诊断研究,在结核血液诊断领域取得多项突破性成果,显著推动全球结核病诊断的技术革新。他毅然放弃在美国22年的积累,选择在个人职业生涯的“最高峰期”,带着丰富学识与满腔热忱回到中国,奔赴一个全新的开始。

他就是著名生物医药学家胡晔。2025年9月,他全职加盟清华大学,担任生物医学工程学院院长。


在事业发展高峰期,回国!

2003年,胡晔前往美国得克萨斯大学求学,先后获物理化学硕士学位和生物医学工程博士学位。回国前,他担任杜兰大学校长讲席教授、杜兰医学院智能分子诊断中心创始主任及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癌症研究中心诊断项目总负责人,拥有稳定的科研平台并享受优渥的待遇。他手头有9个正在进行的由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支持的研究项目,研究工作还获得多个机构的长期支持。

大约5年前,胡晔开始思考一个问题,科学家的成长是有阶段性的,45到55岁往往是成果高产阶段。在事业发展的高峰期,是选择继续留在美国,还是回到中国作出一番贡献?做这个决定并不轻松,对于在美国学习工作22年的胡晔来说,回国意味着放弃多年来的积累。但在外漂泊多年,胡晔对于故土有着深深的眷恋。

回国对胡晔而言,还承载着更多意义。国内生物医学工程领域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亟需顶尖人才引领突破。胡晔希望将他在传染病和恶性疾病临床诊断方面多年积累的科研理念带回国内,克服传统诊断方法的局限性,助力提升相关疾病的发现率并控制发病率,同时培养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恰在此时,清华大学向胡晔发出邀请,这更加坚定了他回国的决心。也曾有国内一些其他院校,向胡晔抛出橄榄枝,但胡晔更看重清华大学在生医工交叉研究方面的巨大潜力。

胡晔全职加入的清华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成立于2024年1月,而早在1979年,清华大学就已建立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后于2001年成立生物医学工程系。学院瞄准学术前沿,在神经工程、微纳医学与组织工程、医学影像、医疗仪器装备等方向上重点发力。“清华拥有雄厚的工科优势,促进医工交叉融合,建设具有清华特色的学科体系这件事对我来说很有吸引力。”乐于迎接挑战的胡晔说:“我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为处于发展期的事业作出我的贡献。”


十余年深耕,

革新结核病检测技术

回国前,胡晔专注于工程化多组学、纳米医药、机制驱动的生物标志物发现和检测方法的开发。同时,利用纳米材料的特殊属性,提高检测方法的性能和可重复性,用于分析传染病和恶性疾病的类似特征,促进全方位诊断、预后和治疗评估检测方法的发展。

特别是在结核血液诊断方面,历经十余年潜心研究,胡晔团队取得多项突破性成果,推动了全球结核病诊断的技术发展。

结核病具有极高的诊断难度,尤其在儿童和艾滋病患者中,现有痰液诊断技术灵敏度低,且无法有效检测无痰或肺外结核病例,开发基于血液等易获取样本的替代检测方法尤为紧迫。

十余年来,胡晔团队一直致力于在采血获取的血液样本中检测结核分枝杆菌的产物。胡晔在指尖采血检测中引入了一种经过设计的纳米颗粒体系,这种颗粒能够结合细菌产生的外泌体膜上的抗原蛋白质。纳米颗粒的耦合,可以放大血液样本中的外泌体信号,使其更容易被显微镜检测到,从根本上解决了传统方法灵敏度低的问题。

胡晔团队还开创性地将基因编辑技术引入结核检测,通过设计特定引导RNA识别目标DNA片段,激活Cas酶进行切割并释放荧光信号,从而实现高灵敏度、特异性的血液核酸检测。这一检测方法已在儿童及成人,特别是艾滋病患者样本中得到验证。

胡晔希望将结核血检技术带回国内,实现临床转化应用,并将其推广至社区筛查等工作中。“我相信这一成果能够为做好国内结核防控工作提供助力。”


清华启程,

做更精准的临床诊断

目前,胡晔已发表180余篇高影响力论文,申请纳米医学领域专利30余项,其中14项获国际公司专利授权。基于其深厚的学术积淀,胡晔先后当选美国发明家学院院士、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学会会士、国际生物医学工程学院院士和欧洲科学院院士。

回国后,胡晔将自己的研究领域与国家的迫切需求对接,同时发挥清华学科优势,着力开发针对传染性疾病、神经性疾病及癌症的新型诊断方法。胡晔表示:“清华在神经工程领域已建立起完整的布局,如何把先进技术和现有平台进行对接,提升神经性疾病特别是神经退行性疾病的诊断技术,是接下来需要突破的方向。”

胡晔希望运用工程化多组学、纳米技术,结合对结核、新冠、肺炎等疾病病原体的了解,制作出交互性的标记物图谱,从而实现对病人个体化的诊断。“开展个体化的临床诊断并不是直接套用我们已有的技术,而是真正走进医院,了解临床上最需要什么,从而解决实际问题。”与临床队伍进行有效的对接,开展更精准的临床诊断,是胡晔未来5至10年的目标。

虽然来清华时间不久,胡晔已迅速完成角色的转换。作为生物医学工程学院院长,胡晔十分注重人才培养,他致力于培养善于合作并勇于挑战的学生。“由于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发展需要多学科交叉融合,该学科的科研工作者最要学习的一件事情就是如何去和别人合作。”同时,他希望学生拥有挑战一切的勇气,在自己深耕的领域,不断实现创新突破。

对于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未来的发展图景,胡晔有着具体而生动的想象。他希望构建一个包容性的体系,吸引并鼓励对生物医学工程感兴趣的师生进行畅通无阻的合作交流;同时打造一个融合性的平台,将清华在生物医学工程方面的优势学科科学地融合在一起。

胡晔的一天充实而忙碌,他笑称自己没有适应期,已经直接进入清华的工作状态。他期待带领学院师生,共同迈向广阔而充满无限可能的未来。

  • 语音播报
  • 一键复制
  • 导出
清华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清华大学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news@tsinghua.edu.cn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