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德强:向新兴显示技术前沿挺进
新清华 2025年11月14日 第2382期 专题报道
●记者 曲田

“缺芯少屏”曾经是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切肤之痛,历经20余年发展,中国显示产业完成了从跟跑到并跑的转变,向领跑奋进。以有机发光显示技术(OLED)为代表的新兴显示技术,成为助推我国从显示大国迈向显示强国的重要力量。
作为我国第一批OLED技术专家和创业者,清华大学化学系1991级校友、维信诺董事长兼总裁张德强在这条坚持自主创新的征程上,一走就是近30年。
从实验室出发
1996年,博士一年级的张德强加入清华大学OLED项目组。彼时,我国的显示技术仍囿于依靠技术引进而发展受限的困局。作为新兴显示技术,OLED与当时风靡全球的显像管(CRT)和液晶显示(LCD)技术相比,更轻薄且性能优越。“我国错过了CRT、LCD的自主发展机遇,因而长期受制于人,所以当新技术出现时,就更加渴望把它牢牢掌握在手里。”在导师的影响下,一颗科技报国的梦想种子在张德强心中扎下根来。
研究伊始,实验室里一台“二手”的旧设备是项目组的所有“家当”,开局的艰难,令张德强至今记忆犹新。所幸凭借扎实的专业基础和不惜一切的拼劲,在实验室创建的第一年,项目组就把中国大陆第一款OLED试验片点亮了,那个夜晚的屏幕光亮也照亮了张德强关于未来显示的梦想。
“什么都没有,还把实验做出来了、做亮了,这无疑给我们打了一剂强心针。正是这段时间的经历,让我更加坚定了前行的脚步,能毫无畏惧面对一切困难和挑战。”张德强说。
向技术前沿挺进
2001年,在项目组日渐成熟的基础上,维信诺公司成立,中国大陆第一条OLED中试生产线也随之建立起来。同年,博士毕业的张德强加入维信诺,开启了不断攀登的新征程。
2006年前后,全球显示产业突现震荡,行业陷入“至暗时刻”。张德强和团队在逆境中迎难而上,于2008年成功建成中国大陆第一条OLED大规模生产线。“这是我国在显示产业领域依靠自主技术建成的首条大规模生产线,标志着我国显示产业由‘中国制造’开始走向‘中国创造’。”张德强说。
多年来,从发展PMOLED技术到AMOLED技术,从可穿戴设备到折叠手机、平板电脑、车载滑移显示,张德强带领团队屡次突破显示技术的边界。
2023年,张德强带队研发的ViP技术引发业界巨大反响。这一技术解决了我国显示产业在部分关键设备和治具上难以自主可控的难题,实现了更精密的显示像素和全尺寸应用领域全覆盖,或将重塑全球显示产业格局。
而在被誉为“下一代显示技术”的Micro-LED技术上的前瞻布局,也是张德强带领团队下好的一盘创新“先手棋”。2024年底,中国大陆首条TFT基MicroLED量产线被点亮,成为显示行业的关键里程碑。
“自有核心技术才是市场竞争的主动权,这个主动权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这是我们多年来的坚持,也最终形成了自己的核心竞争优势,实现了中国OLED显示技术的自主可控。”张德强说。
把创新刻进基因里
近年来,张德强常常奔波于全国各地,致力于推动OLED产业向集群化发展,创造更大的“视界”。在他看来,一项新技术还不能叫创新应用,只有成功商业化的新技术才可以称之为真正的创新。“我们不会仅仅满足于技术专利上的领先,而要在产业上实实在在地做出来,惠及全社会。”
数据显示,维信诺用于手机和智能穿戴OLED显示屏的出货量分别位居全球第三和全球第一。这是张德强对创新的执着追求——做国家需要、社会需要、真正有价值的东西。
展望未来,他毫不讳言自己的“雄心”:“我国新兴显示产业正处于向高质量发展跃升的关键时期,我会带着团队坚定不移向着科技新高峰、产业新境界一路挺进。”
(部分内容来源:《中国科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