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迪:守护中国核电安全
新清华 2025年11月14日 第2382期 专题报道
●记者 高晓宇

核电自主化关乎国家能源安全与科技竞争力,我国第三代核电自主化标志性成果——“国和一号”示范工程1号机组去年成功实现首次并网发电。这座单机电功率达150万千瓦的“国之重器”背后,是无数科研工作者的智慧结晶。
作为上海核工院堆芯设计所正高级工程师、紧凑式小堆安全分析系统负责人,清华大学工物系2003级校友张迪深耕核安全领域,带领团队突破了核电站关键安全屏障设计技术,镌刻下中国自主创新的深刻印记。
投身“国和一号”研发,值了!
2007年,从工物系本科毕业以后,张迪选择加入上海核工院攻读硕士学位。“我希望自己的科研成果能尽快转化落地,看到实际效果。”上海核工院当时正承担着“国和一号”的研发重任,张迪凭借着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满腔热情,迅速融入到这一重大项目之中。
“国和一号”研发之时正值我国核电技术从“跟跑”向“并跑”转型的关键期,研发进入技术攻关阶段,安全壳系统设计却因外方技术封锁而陷入困境。
面对挑战,张迪心无旁骛地投入到非能动安全壳系统容量论证的研究里,从零开始构建分析模型,最终通过全新建模及工况试验,攻克了系统容量论证的难关,为“国和一号”设计定型奠定了基础。当项目最终获得认可时,张迪感叹:“那一刻我再次体会到,确实做了有价值的事!”
数千次迭代,只为零风险
安全壳是核电站防止放射性物质泄漏的关键防线,每一个安全参数的验证、设计图纸的敲定,都关乎亿万人的安全与国家的能源命脉。
张迪所在团队承担着核电站安全相关的核心试验任务。工作中,张迪始终以高标准和严要求“识别风险、控制风险”,践行着核电行业“核安全高于天”的根本准则。
“试验关系到整个新型号的安全性,每一步都要经过反复验证。”张迪和团队反复打磨试验台架运行预案,将操作指南从20页细化至200余页;同时带领团队驻守各地试验现场,第一时间解决技术问题、完善数据分析,推动试验结果转化为研究成果。
在数千次迭代中,张迪屡克难题。她首次开展安全壳穹顶雨滴效应研究,自主开发局部损失率预测模型,被中国核能行业协会鉴定为“国际领先水平”,也为后续核电型号研发提供了宝贵经验。
张迪的职业生涯也始终浸润着清华的底色。从亲自爬厂房测数据的“扎根现场”,到对每一个数据、每一次计算的一丝不苟,再到风险预案的“绝无一失”和技术论证的“反复推敲”,她在工作中践行着清华“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学风。
核电站设计涉及到热工、物理、力学等数十个专业的协同工作,这对张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清华“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的口号,对她的影响颇深。“这不仅是体力上的坚持,更是对人的坚韧度的塑造。”因此,当面对不同专业的交叉协同和项目攻关时的高强度挑战时,张迪始终以充沛精力从容应对。“‘能够坚持,能够忍耐,能够持续’这是清华教会我的韧性。”
核电技术的发展永无止境,张迪并不满足于已有成绩,而是期待在核安全领域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当前,张迪的工作面临着对基础型号优化改进的挑战,无论是改进型项目的快速推进,还是前瞻性技术的长期积累,她始终以“持续迭代”的心态投入其中。“要以一种积极的心态,保持持续学习的态度。”
面向未来,张迪目标明确,“我依然希望所做的事情始终具有价值,能够在不远的将来发挥实际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