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华钱班读书是怎样一种体验?
新清华 2025年06月20日 第2368期 专题报道
●记者 杨雪文
图片分别为:
①钱班2024届毕业生参加“清华学堂人才培养计划”荣誉证书颁发仪式。②钱班学生主办第13届国际微纳米科学学生会议。③X-idea课堂。④钱班2020届校友毕恺峰。⑤钱班2021级本科生吴葛一在SURF计划支持下,赴剑桥大学研学。
“帮助每一位学生找到他们各自充满激情想做的事,然后再帮助他们全力以赴去做。”这是清华大学钱学森力学班(以下简称“钱班”)的育人理念之一。
2009年,清华大学设立“清华学堂人才培养计划”,钱班是其中定位于工科基础人才培养的实验班。自成立起,钱班就肩负着“发掘和培养有志于通过科技改变世界、造福人类的创新型人才”的使命。
如今,钱班正稳步迈向第二个十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历经创立之初的摸索、培养模式的迭代、师生院系间的磨合,年轻的钱班正走在探索“钱学森之问”答案的路上。
在多元的培养体系中
找到毕生热爱
钱班之所以定位于工科基础,而不是单一的学科,目的就是让每位学生都可以在广泛的学科领域,自由选择充满激情的发展方向。“我们希望能培养出一些有志于通过技术创新改变世界的人。”钱班创办人、首席教授郑泉水说。
钱班创办之初,便突破了院系之间的壁垒,由航天航空学院与机械、土木、汽车等八个工科院系联合承办,钱班学生能够自由地在多个工科院系选导师、进实验室、跨学科推研等。跨学科的创新,也是郑泉水笃定的未来创新方向。
“我认为钱班对学生们发展最重要的帮助,是提供了一个比较宽松的多元环境,尽力创造条件,让他们尽早找到自己的兴趣,然后投入其中。”钱班执行首席教授陈常青介绍道。
目前,钱班的跨学科培养成果多面开花:以“工科基础”为主线,毕业生深造或就业的方向延伸至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天文、生物工程等。在过去已毕业的七届学生中,深造方向大体上力学占1/3,其他方向如航天航空、机械工程、土木水利、材料科学、信息技术等占2/3。
从被动的学习者
到主动的研究者
关于钱班的培养模式,首届学生杨锦的经历曾带给郑泉水很大的启发。
当时,郑泉水鼓励学生到他的实验室,对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进行研究。杨锦偶然间看到水面上漂有一层带微小颗粒的泡泡能许久不破,他对此十分好奇,把他的观察报告给了老师。
郑泉水非常支持杨锦,鼓励并指导他进行全面的文献调研和系统的实验。在此基础上,他们一起提出了“永久不破泡泡的机理”,郑泉水指导杨锦完成了实验验证。郑泉水发现,杨锦在该项研究半年所积累的知识和能力,几乎赶上普通博士生两年学习后学位论文开题时的水平。
这段经历让郑泉水想到,本科生也可以做高水平研究。这在当时,是个具有开创性的想法。
培养人才从来不是一蹴而就,需要恒心、毅力及不断尝试的勇气。钱班培养模式历经两次迭代。第一个阶段是成立之初至2015年左右,钱班重视基础和深度学习以及鼓励创新思维和研究。2015年之后,钱班的培养模式正式迭代为课程-研究-社群体系(CRC体系),主干为大一和大二的交叉创新挑战性问题(X-idea)和强化学生研究训练(ESRT),大三一整年的开放创新挑战研究(ORIC),以及大四在全球顶尖高校和企业半年实践的高年级学生研究员(SURF),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以“研究学习”为牵引的培养体系。
其中,ORIC课程效果尤为显著。2014年首次开展课程实验时,刚进入大三的学生们对这个全新的研究课程还有些不适应,但完成课程的结题答辩后,有30篇左右的论文得到发表。而在此课程实验前,同学们论文的发表率几乎为零。
在ORIC课程负责人徐芦平看来,这个课程帮助学生实现从被动的学习者向主动的研究者、创新者的转变,“我们称之为一个破茧成蝶的过程。”
在不断迭代、尝试的过程中,郑泉水意识到,研究本身不是目的,帮助学生找到激情,让学生接受挫折但仍坚持才是最重要的。因此,钱班并不仅仅关注学生是否完成了一项研究,而是综合考察研究的挑战度以及研究过程所反映的学生创新思维的提升。
钱班培养模式的迭代,是学校深化教育改革的缩影。郑泉水认为,数智时代的到来使AI技术迅速取代许多低阶思维能力场景,教育亟需转向个性化培养高阶思维能力,尤其是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真实“战场”淬炼
高层次创新人才
树人不易,成才更难。从有天赋的学生到成长为真正的创新人才,需要跨越层层门槛。钱班的培养成效到底如何,或许可以从学生的实践中找到答案。
钱班2020届校友毕恺峰大四时通过SURF计划加入到华为实习,用学到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钱班的包容与锤炼让他走向真正的创新,之后不仅顺利入职华为,还勇挑重担解决了关键技术问题,半年内被破格晋升。2023年7月6日,毕恺峰在《自然》(Nature)期刊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发表了论文,论述他和同事利用自主研发的盘古气象大模型预测天气变化,相较于传统数值预报,不仅大大提高了准确性,更将预测速度提升了10000倍。
SURF计划为学生提供了与国内外相关领域权威科学家接触和讨论的机会,帮助他们拓宽国际视野、提高研究水平。
回望钱班成立的十余年,虽然培养方式历经迭代,但培养人才的方向始终未曾改变,一直聚焦在学术领域的顶尖大师、国家重大战略科技前沿方向的领军人才、科技产业领域的创新创业领袖。
截至目前,钱学森力学班共有毕业生300余名,在校期间共发表论文120余篇,授权或申请专利近40项。绝大多数学生毕业后选择了在国内外一流大学和研究机构继续深造,少数进入了顶尖科技企业工作。已完成博士或博士后学习工作的学生中,已经有十余位选择在一流高校任职。
2014届钱班校友厉侃,于2021年底结束剑桥大学的博士后研究后,选择入职华中科技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他曾与华中科技大学的黄永安教授课题组合作,针对复杂曲面多功能电路的共形制造关键难题进行攻关,极大推动柔性智能蒙皮走向航空航天的实际应用。
2019届钱班校友陈一彤,在清华大学攻读完博士学位后,入职上海交通大学电子工程系。她曾与相关团队合作,研造出一款名为ACCEL的光电融合芯片。该芯片的系统级算力达到高性能芯片的3000余倍,具备超高性能、超低功耗的特点。
而更早一些毕业的钱班首届学生张程,则在2018年取得博士学位后,一头扎进了祖国的航天事业,就职于通信卫星的预研部门,成为了“发射星星的人”。
“教育一定要有耐心,不能着急。现在,我们已经看到他们的发展势头是非常好的,我相信钱班的很多学生都能走得很远。再等20年、30年甚至40年再看他们的发展,我相信结果一定更令人欣慰。”郑泉水展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