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支“世界杯”冠军“足球队”来自清华
新清华 2025年07月04日 第2370期 专题报道
●学生记者 赵佳
图片分别为:
①赵明国(左三)与学生调试机器人。②清华火神队的机器人正在踢足球。③机器人世界杯德国公开赛冠军奖杯。
绿茵场上,就在身穿蓝色球衣的人形机器人迈着紧张的小碎步成功守住球门时,比赛结束的哨音吹响,一阵热烈的欢呼声传来:“赢了!”
今年3月,清华大学自动化系研究员、机器人控制实验室主任赵明国创立的机器人足球队——清华火神队,在RoboCup机器人世界杯德国公开赛类人组成人尺寸组别的决赛中,以9:0的绝对优势战胜东道主德国Sweaty队。
中国“足球队”闯入“世界杯”
这场比赛引发了诸多讨论,同时,“人形机器人踢足球”承载的可能性也得到进一步关注。当前具身智能被认为是新一波人工智能浪潮的重点发展方向,人形机器人正是具身智能的典型应用形态之一。
机器人世界杯创办于1997年,是全球影响力大、综合技术水平高的机器人国际赛事之一。该比赛的目标是在2050年前后,有完全自主的人形机器人足球队能在国际足联规则下,战胜人类世界杯冠军球队。由于人形机器人研究成本高、技术难度大,有能力参与机器人世界杯类人组成人尺寸组别比赛的队伍并不多,当前已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顶尖团队参与该赛事,清华火神队正是中国的代表性队伍。
据赵明国介绍,今年清华火神队对机器人做了较大改动:“这次德国公开赛是和欧洲较强队伍的一次练兵,实战检验的结果比较令人满意。”
7月15日至21日,2025年机器人世界杯全球赛将在巴西举行。谈及对这场比赛结果的期待,赵明国笑着说:“此前在全球赛中,我们拿过很多次亚军,冠军基本是美国、德国的队伍。但今年全球赛的冠军,中、美、德的队伍都有可能。”
“20分钟”与“21年”
在机器人世界杯的球场上,清华火神队用20分钟赢下决赛。但在球场外,赵明国与清华火神队付出了21年的努力。
2003年,赵明国入职清华大学自动化系,主要研究机器人的步态控制与行走,当时自动化系计划在本科生培养中增加人形机器人相关内容。2004年,清华火神队应运而生。
自队伍成立起,赵明国就会带队参加几乎每一年的机器人世界杯。“比赛为相关研究提供了动态对抗的标准化环境。通过对一个标志性课题的挑战,产生一个重大科学结果,解决一个重大科学问题,经完善后运用到一个现实领域,我认为这对人形机器人来说是非常清晰的发展模式。”
无论是自制还是购买机器人,成本都很高昂,所以成立早期的清华火神队总是面临经费紧张的挑战——买不起新的、性能稳定的机器人,只能用旧机器人比赛。尽管如此,清华火神队依旧凭借扎实的技术常年在全球赛中保持前三名的成绩。“从学术层面看,过去的机器人研究是一个投入产出比很低的领域,和现在的火热情况不一样。”赵明国回忆。作为国内最早一批做人形机器人研究的学者,赵明国也曾被劝说转换研究方向,“我们经历过不少困难时刻,好多时候我都觉得‘就干最后一把吧’,但结果往往是在这种时刻开始变好了。”
曾经的清华火神队还只是在比赛框架下进行实践,如今他们已经做出了许多超乎机器人世界杯组委会预期的成果。“目前的比赛都是2对2,能不能有更多机器人上场呢?于是我们就做了3对3的模拟,并且是没有辅助员在场的情景。这就为比赛的发展提供了参考,让组委会知道这是可行的。”赵明国举例说道,“我们希望能够率先进行一些突破,展现技术的可能性,从而引领人形机器人探索方向。”
清华火神队的同学要“过四关”
二十多年时光里,最令赵明国欣慰的是团队中每一名学生的成长。陈蓬辉在大三下学期加入清华火神队实验室,经过赵明国指导,在人形机器人“敏捷运动恢复”研究上有所成就。他借助强化学习的范式,让机器人在相对标准的跌倒状态下,用不到2秒实现起身,而此前机器人起身用时接近10秒。这也是如今清华火神队的一大运动控制亮点。
“他专门负责起身策略,只用了三个月就完成任务,这在以前的范式里都不可能做到。实验通过后,我们很快就把这个方法导入实际比赛。比赛测试时吸引了很多人观看。大家被吓了一跳,说‘啪’一下就起来了,没见过这么快的。”学生的探索令赵明国欣喜,强化学习范式的潜力也让团队更有信心。“团队的学生还在设计新的强化学习步骤和方式,以应对更复杂的问题。”
强化学习范式给机器人研究指出了一个新的方向——“端到端”。传统上机器人行为一般有感知、决策、控制、执行四个模块,而“端到端”只管输入和输出两头,中间如何运算交给算法来完成。“模块化的不足较为明显,比如机器人走到球前踢球涉及‘靠近球’和‘踢球’两个行为的切换,中间需要较长时间调试,这就导致机器人的敏捷性表现欠佳。”自动化系2019级本科生、2023级硕士生王与时正在研究“人形机器人敏捷踢球”。“要把‘靠近球’和‘踢球’变成连贯的过程,让机器人在视觉上识别到球后直接就能过去开踢,目前已经有了初步成果。”
学生能在科研中独当一面与清华火神队的培养模式密切相关。“做事情要做完整”是赵明国反复对学生强调的理念。“解决一个问题时,我们的学生往往要‘过四关’:自己先要对问题反复论证,觉得可行后再来找老师谈,我会进行各种质疑,如果学生能够很好地回应,那么就过了老师这一关。接下来就要讲给资深同行听,再接着是面对更大范围群体的质询。”
此外,相比于结果赵明国更看重的是“学生一步步去做,把每个环节捋清楚、讲明白,跑过一两次完整流程后,他们的自信和能力确实会提升。一个学生取得成果后,还会对周围人起到辐射带动作用,从‘点’到‘面’形成突破。”
作为自动化学科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清华火神队曾获得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等荣誉。
清华人应当做更长远的事
“中国可能还没有超前,但绝对没有落后。”赵明国介绍道,“现阶段在人形机器人领域,中国已经从‘跟跑’转为‘并跑’,包括麻省理工学院、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在内的目前做人形机器人较好的团队,也在与清华的学生做沟通。”
现在,从校园到产业,从实验室到竞技场,清华火神队走出了不少优秀学子。目前队伍所使用的Booster T1机器人,就是由第三任队长、自动化系2006级本科生、2010级硕士生程昊创立的公司所提供。“清华火神队既有理论型的学生,也有工程实践型的学生。”赵明国说,“看到学生能把求学时的探索,转变为自己的事业去做,这让我们体会到更大的意义。”
对于促进未来中国人形机器人的发展,赵明国认为有两个关键因素:国家投入和人的创新能力。“如果在清华火神队里不创新,可能不太能和其他人聊到一块去。此外,相较于过去,当前团队的资源需求已得到很大满足。在这种情况下,清华学生应当做更长远的事,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做出世界标杆性的创新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