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新清华

日期选择

陈良刚:将超滤净水送入农村,输向世界 陈权崎:用人工智能技术守护万家灯火
专题报道
新清华

2025年07月04日

2370

本期8

文章28

字号【 加大 还原 减小

陈良刚:将超滤净水送入农村,输向世界

新清华 2025年07月04日 第2370期 专题报道

●记者 刘玲玲 高晓宇


30余年前,他从清华毕业,几经抉择,投身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如今,他带着超滤净水技术,将干净的饮用水送入农村、输向世界各地。

他是无畏的创业者,在全球率先实现聚氯乙烯(PVC)超滤膜产业化生产,缔造了全球超滤膜行业领军企业;他也是执着的科研者,技术创新从未停歇,参与完成的“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体系创建与应用”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他就是“净水先锋”陈良刚。


“裸辞”“闯海”

1979年,陈良刚从湖北省麻城县考入清华大学热能系(现“能动系”)。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武汉的一家知名国企,1992年,他调动至海南后,响应改革开放的号召,辞职“闯海”。

陈良刚凭借自己扎实的理工科背景和敏锐的市场洞察力,看到了超滤膜净水技术蕴含的巨大机遇。他攻克了材料产业化生产超滤膜的世界性难题,优化了PVC材料的制膜工艺,有效提高了膜的抗污染性能,大幅降低了生产成本,显著提升了运行效率。

“做产业不能只看材料的高端性,更要考虑它的实用性、安全性以及能否产业化。”陈良刚说。随着PVC超滤膜净水技术的广泛应用,中国超滤技术一举跃居领先地位。如今,他的产品畅销全球,在600多家企业得以应用,创造了超滤膜产销量世界前列的辉煌成绩。


重回母校,深造

陈良刚的净水商业版图早已扩张至全球,但在科研领域,他从未懈怠,始终奋斗在技术前沿,并且做出了一个让很多人意想不到的决定:重回母校,攻读清华大学能源与环保领域工程博士。

2013年,陈良刚再次踏入清华园,开启博士求学之路,致力于解决超滤膜技术在环境领域的应用难题。他重视“改良”的力量,“每一个成果不是突发奇想,而是无数次改良的积累。”

传统给水工艺存在弊病,微生物难以彻底杀灭,消毒副产物问题突出,而超滤膜成为了行业革新的“利器”。

超滤膜像一张精密的筛子,只允许纯净的水分子通过,将有害微生物拒之门外,并且不会产生额外污染。陈良刚利用超滤膜物理过滤的原理改良了传统给水“土建+化学”的工程模式。

2021年,陈良刚获得工程博士学位,他所研究的超滤技术革新了世界给水工艺,将给水工艺从传统化学处理带入了机械工程领域。陈良刚说:“1%叫作科研突破,100%才是创业应用。”

从实验室的理论成果到实际生产中的大规模应用,中间隔着巨大的差距,而他的使命就是搭建跨越这道鸿沟的桥梁。

陈良刚接连完成了国家863计划课题、“十五”“十一五”“十二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引导项目、海南省重大科技研发专项项目等重大科技攻关任务,多项成果荣获国家级、省部级科技奖励,他也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等称号。他不断向外探索,诠释着自强不息的清华精神。


供水技术惠及全球9000+村镇

“现有的给水技术解决不了农村问题,我想去改变。”陈良刚心中始终怀有一份对农村饮用水安全的牵挂。

如今的供水技术多为城市集中人口定制,无法有效解决农村分散供水问题。针对这一特点,陈良刚提出了无人化智慧供水方案:以超滤膜技术为净水核心,通过完全的自动化和模块化装备建设,解决了农村人口分散的供水难题。

陈良刚的村镇智慧供水技术已获得水利部先进实用技术推广证书,累计为全国5000多个村镇及全球9000多个村镇和小水厂提供供水服务,用实干担当书写了“净水传奇”。

被问到未来目标时,陈良刚说:“我从不设目标,我一直在寻找正确的方向,慢点找,先找准方向,才有努力的意义。”时代在变,挑战在变,他在净水领域的旷野里,矢志不渝地探寻,以无畏的姿态奋力奔跑。

  • 语音播报
  • 一键复制
  • 导出
清华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清华大学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news@tsinghua.edu.cn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