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新清华

日期选择

刘恭言:为中国飞机铸造“中国心” 汶川: 传递学术薪火,做有价值的研究
专题报道
新清华

2025年07月04日

2370

本期8

文章28

字号【 加大 还原 减小

汶川: 传递学术薪火,做有价值的研究

新清华 2025年07月04日 第2370期 专题报道

●记者 郑青春

8-1A.jpg

汶川毕业照。


今年7月,圆满完成博士学业的他,将以助理教授的身份加入上海交通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开启新的学术征程。

清华读博期间,他在具身智能领域潜心专研,探索机器人感知与智能决策的前沿问题,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国际顶级会议上发表多篇论文。他就是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2025届博士毕业生汶川。


瞄准AI,开启科研之旅

汶川的科研兴趣始于本科阶段,在上海交大就读期间,恰逢国内首批高校开设人工智能专业方向,他抓住机遇投身计算机视觉研究。

实验室的经历让他体会到科研的挑战与魅力,更坚定了他读博深造的决心。

2019年夏天,经过层层选拔,汶川凭借突出的科研潜质与问题解决能力,成功获得保研资格。“我想提前适应博士生的研究节奏。”汶川没有浪费宝贵的过渡期,大三结束的暑假,就提前跟着博导高阳进行科研学习。

这段经历,让汶川的科研思维逐渐得到塑造,也为后续的科研突破奠定了基础。


从一个“创新点”

到一张“科研版图”

2020年,汶川来到了清华园,在博士阶段初期,汶川的研究围绕“模仿学习”展开,即让机器人通过观察人类行为来学习任务。

他在导师的指导下,系统性地提出了“模仿学习中的抄袭问题”,并设计了一种新的解决方案:通过引入因果推理机制,让机器人更关注实时环境而非机械复制动作。

这篇论文最终发表在机器学习和计算神经科学的国际会议神经信息处理系统大会上,这让汶川深受鼓舞。

“博士期间你不能只做一个小点,还是要多拓宽你的科研版图。”在导师的指导下,他开始探索机器人感知与规划领域。

在机器人实验的空间关系探索中,汶川也不断在找寻解决问题的关键点。经过一年的努力,汶川凭借攻坚的决心和毅力,最终完成了相关研究。汶川与团队提出了RelatiViT模型,成功实现小样本微调下对物理基础空间关系的准确预测。

博士四年级时,汶川前往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访学,挑战跨形态模仿学习,为通用机器人赋予“跨界学习”的能力。

研究过程充满艰辛,为了收集高质量数据,汶川常常需要连续通宵调试机械臂。该研究为机器人视频学习策略提供了新视角,实现了小样本、跨形态模仿学习能力。“这段研究经历,让我知道了前沿研究应该怎么做,去思考什么才是更本质的东西。”汶川回忆道。


“成为导师那样的引路人”

清华五年的学习时光,让汶川从一名对科研充满热情的博士生,成长为具身智能领域崭露头角的青年学者。

交叉信息研究院鼓励跨学科合作,这让他得以从多角度思考问题。清华严谨的学风和导师的悉心指导,更为他的学术成长提供了丰厚滋养。

博士毕业之际,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一边是企业抛来的百万年薪职位邀请,一边是高校发来的教职邀请,汶川选择投身教学科研事业。

“我想成为导师那样的引路人。”他坦言,这一决定深受导师高阳学术理念的影响,“高校不仅是科研的前沿阵地,更是培育未来人才的重要土壤。”

如今,他从清华园出发,迈向新征程。“学术的本质是探索未知,而不是盲目追随热点,期待未来能引导我的学生发现那些真正有意义的问题,在研究中体会探索的乐趣。”

  • 语音播报
  • 一键复制
  • 导出
清华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清华大学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news@tsinghua.edu.cn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