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院退休职工吴新如:71岁老兵光荣入党
新清华 2025年07月04日 第2370期 清华人物
●学生记者 赵佳
图片分别为:
①18岁时吴新如参军入伍。②吴新如(左)在做金属材料压缩实验。③71岁的吴新如站姿依旧挺拔。④吴新如同志转正支部大会现场。⑤吴新如(右二)参加清华大学离退休教职工趣味运动会。⑥吴新如的学习笔记。
今年“七一”,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以下简称“航院”)71岁的退休职工吴新如第一次以正式党员身份庆祝党的生日。
年轻时,他曾在云南边境线上守卫国土;退伍后,来到清华大学担任一名实验员。2011年吴新如向党组织提交入党申请书。2014年他因一场大病住院,在与疾病抗争期间,他也未停下政治上追求进步的步伐,终于在今年5月30日成为一名正式党员。
从决定提交入党申请书到入党,他遇到过许多类似的疑问:“这么大年纪,为什么还要入党?”这个问题,吴新如也无数次询问过自己,最终他想得很清楚、很明白。“我的入党动机很纯粹,一不为子女争荣誉,二不为自己谋利益,三不为升官,更不为自己争面子。”他坚定地说,“我渴望加入中国共产党就是希望能在党组织的直接领导下,以一名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约束自己,做一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共产主义战士。”
从守边战士到
实验室里的“多面手”
“我是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的一代。”吴新如的爱党爱国情怀离不开深厚的家庭熏陶和军旅生涯的洗礼,又在清华大学“爱国奉献、追求卓越”光荣传统的影响下进一步升华。
1954年,吴新如出生在英雄的城市——江西南昌。“我父母都是从旧社会过来的人,父亲小时候跟着奶奶沿街乞讨,母亲13岁时家里穷得买不起一双鞋。他们常跟我说,是中国共产党把老百姓从水深火热中解救了出来,后来我的父母都成为了党员,他们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
18岁时,吴新如应征入伍,来到祖国西南边陲云南。“这是我人生中的一件大事。保卫祖国、保卫人民成为了我的追求和责任。”1977年,从部队退伍后,吴新如来到清华,成为一名实验员,在当时的材料力学实验室工作。面对众多从未见过的仪器设备,初中毕业的他深感文化基础薄弱,“来到清华后,我才深刻认识到,文化是基础、知识是桥梁,没有文化知识就不能很好地胜任所从事的工作,更不要说更高深的科研实验工作。”于是,吴新如卯足了劲头学习,积极参加学校安排的实验课程,还利用业余时间在夜校学习,并于1990年获得高中结业。“我在夜校时成绩很好,毕业时还作为代表上台发言。”
王增梅、付朝华都是吴新如的老同事,也是他的入党培养联系人。她们不约而同地评价吴新如“工作非常努力和认真”,特别是大型设备实验做得很好,还能设计一般人设计不了的复杂实验。吴新如常说:“一个人不学习的话,脑袋是会生锈的。”在清华工作的近38年里,他从一 开始“什么都不会”,逐渐成长为实验室的“多面手”,甚至被同事亲切称为“万金油”。工作勤勉负责的他,曾获得清华大学实验技术成果奖一等奖、优秀实验技术人员等荣誉。
在清华这片沃土,吴新如的思想境界也有了很大提升。航空宇航技术一直是前沿科技创新的引擎,代表着国家的未来与梦想。清华航院人志在云天,始终将祖国利益放在第一位的生动事迹也让吴新如深受触动。经过深思熟虑后,他向党组织提交了入党申请书,“通过清华大学、航院党组织的教育培养,我对党不再是单纯的感性认知,我坚信自己找到了信仰,迫切希望成为一名党员,在党的领导下更好地把一切奉献给祖国和人民。”
十四载入党路
不变的赤子心
“14名到会党员全票同意吴新如同志按期转正。”听到这份宣读时,吴新如内心很平静,“我一直在朝着这个目标奋斗,以党员标准要求自己,应该成为我的常态。”
2011年10月,在航院强度中心强度实验室工作的吴新如,郑重向航院固体力学党支部提交入党申请书。他积极参与相关学习和活动,在工作生活中表现良好,一切似乎都在顺利推进。
然而,就在2014年,党支部准备将其列为发展对象时,吴新如因突发心脏病住院。经历十余次大手术,两次收到病危通知书,病情一度非常危险,外加病毒感染,他的恢复期漫长而痛苦,入党进程也因此被迫暂停。“后来几年我一直在与病魔作斗争,长期生病使我与社会现实脱节,我感到自己的思想境界已经落伍于时代的步伐,情绪一度非常低落。”但令吴新如十分感动的是,“党组织从来没有忘记我。支部党员不仅关心我的身心健康,给予我物质帮助,还及时发现了我的悲观情绪,与我推心置腹地进行多次交流,提供理论学习资料,让我能够与时代重新接轨。”
尽管在鬼门关走了一遭,期间身份也从“在职”变为“退休”,但吴新如一直记挂着自己入党的事情。身体逐渐康复后,他再次向党组织表达入党意愿,并接受党组织的严格考察与培养,从来没有因为年龄大而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每次参与理论学习,吴新如没法像年轻人一样快速做笔记,就会用手机把幻灯片内容拍下来,回家后认认真真进行整理。在党支部的组织生活中,他会“抢着发言”,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思考。终于,在2024年5月30日,吴新如被接收为预备党员,并于一年后光荣转正。
十四载入党时光,是吴新如对生命磨砺的坚强回应,更是对信仰的执着坚守。“吴老师用实际行动展现了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他的入党动机的纯洁和坚定令人感动。”吴新如所在党支部的书记孙学伟感慨,“这对我们支部所有党员也是一次再教育、再提升的过程。”航院党委组织员王锡瑞坦言:“吴老师的发展过程很‘费劲’,但是这种‘费劲’很值得。”这是她作为组织员的25年里第一次见证航院从离退休教职工中发展党员,“吴老师虽然是退休人员,但我们对他入党的要求和条件并没有放松。”
“热情”“直率”“认真”“上进”“乐于助人”“勤勤恳恳”是大家说起对吴新如印象时的高频词。如今的他坚持“老有所学,老有所用”的理念,除积极参与党组织生活外还投身社区志愿公益服务,热心参与太极拳、象棋、诗词、书法等文体活动。
“清华大学提倡‘争取至少为祖国健康地工作五十年’,我还要继续努力。”吴新如乐呵呵地说,“我要把入党作为人生的新起点,虽然我已退休,但是仍可发挥余热,尽我所能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正如吴新如在入党自传中写到的:“我是一名退伍军人,当祖国再次需要我挺身而出的时候,我将毫不犹豫地披挂上阵,把我的一腔热血洒向卫国的征途。我的誓言是:七尺身躯为国死,一腔热血染花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