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恭言:为中国飞机铸造“中国心”
新清华 2025年07月04日 第2370期 专题报道
●记者 刘书田
刘恭言在清华大学2025年研究生毕业典礼现场。
如果将人生比作调色盘,清华紫的深邃积淀、迷彩绿的烈火淬炼、航空蓝的矢志攻坚,在他的青春画卷上交相辉映,勾勒出一条清华青年航空报国的奋斗轨迹。
他是刘恭言,航院硕士生,毕业后将奔赴中国航发四川燃气涡轮研究院,正式成为航空发动机自主研制国家队的一员,致力于让中国的飞机用上更加强劲的“中国心”。
军营里淬炼最美青春
来自四川绵阳的刘恭言,第一次直观感受到人民军队带来的安全感是在2008年。一辆辆赴汤蹈火逆行奔赴地震灾区的军车,一个个舍生忘死地投入抢险救灾战斗的人民子弟兵,在他的脑海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十年后,正在读大二的刘恭言,看到校园里的征兵海报,再度燃起了儿时的军旅梦想。他决心携笔从戎、参军入伍,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的一名基层义务兵。
进入军营的第一天起,他的字典里便没有“我不行”三个字。从苦练基本功到破格被任命为营参谋,再到被紧急抽调担任工程助理,他高质量完成组织交代的各项任务。甚至在一次重大任务期间,他曾写下一封告别的“家书”,怀着使命必达的信念勇往直前。
两年军旅时光的淬炼,让刘恭言切身感受到先进装备研发在国防事业中的重要性,投身军工、航空报国的初心就此埋下。
行胜于言,传承报国薪火
军营淬炼的“不服输”精气神,锻造了刘恭言强大的精神内核。迎难而上、主动“拓荒”,是他褪下戎装、重返校园后的真实写照。
当看到学校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开放报名时,刘恭言主动报名,参与选拔,如愿成为清华大学与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联合培养的硕士生。刘恭言的导师张宇飞副教授,曾深度参与C919国产大飞机研发。他将刘恭言从校园亲自“送”到企业一线,并谆谆告诫他“只有深深地扎在工程一线,耐得了寂寞、熬得住枯燥,才能找到真问题、学到真本领”。
在清华园,刘恭言还是“双肩挑”政治辅导员,担任航院2020级本科生带班辅导员的他笃信“行胜于言”,力求做一个“有说服力”的辅导员。他常以亲身经历为例,为同学们答疑解惑,帮助他们走出内耗困境。刘恭言所带的班级里,走出了5名辅导员,继续在国内深造的39名同学,纷纷选择将专业与国家重点领域相结合。
同学们心怀家国的集体选择,正是刘恭言为实现“做有说服力的辅导员”这一目标交出的最佳答卷,也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校训精神的薪火相传。
矢志不渝,铸造“中国心”
航空发动机是国之重器,是飞机的“心脏”,却长期面临“卡脖子”问题,正处于从跟踪发展迈向完全自主、从支撑装备使用到引领装备发展的关键时期。
在两年的专业实践中,刘恭言扎根工程一线,敏锐捕捉行业真问题,提出并论证了AI融合仿真,进而助力正向研发能力提升的技术路径。他不仅将此作为毕业论文研究课题,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写在工程一线,还成功在集团创新基金平台立项,并以学生身份担任项目联合负责人。
毕业前,刘恭言坚定地只投了一份简历——中国航发四川燃气涡轮研究院。他说:“一款型号发动机的研发周期,大约十到二十年。于我而言,‘争取至少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具象化表述,就是穷其一生干出至少三台发动机。”
背起行囊,满载清华园的收获与成长,“我希望能从型号干起,深入基层一线,踏实走好每一步。”在矢志航空报国的征途上,刘恭言始终脚踏实地、步履笃定,以一颗滚烫的赤子心,努力为中国飞机,铸造更加强劲的“中国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