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学院党委:凝心聚力服务生态文明建设
新清华 2025年08月22日 第2372期 专题报道
作为新时代生态环境领域高端人才的培养基地,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面临着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新的挑战。如何从“参与者”到“引领者”,在世界舞台展现清华精神、传递中国声音;如何更好地凝聚和激励师生薪火相传、再立新功,成为环境学院党委面临的重要课题。为此,环境学院党委坚持以文化人、以史育人,把传承和发扬学院精神文化作为思政工作的重要抓手,引导师生增强专业认同、坚定学科自信,树立服务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志向,做美丽中国建设的引领者、践行者。
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作为“航向标”
环境学院党委积极推进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系统设计环境学科思政育人指标体系,把生态文明思政元素融入课堂和实践。
学院开设全国首门生态文明主题课程“生态文明十五讲”,在“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含实验)”等课程教学设计中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引领,广受学生好评,相关课程入选清华大学思政示范课程。
学院围绕国家“双碳”目标,剖析梳理“双碳”人才培养的新形势、新要求,深化产教融合与国际合作,打造全链条贯通、多样化并行的人才成长路径,形成了“聚焦‘双碳’、跨界交叉、真知实干、多元胜任”的培养特色,构建了“认知-实践-创新”三阶递进的“双碳”人才培养创新模式,该成果获评2025年清华大学教学成果奖特等奖。
学院依托博士生讲师团环境学院分团,设立院史宣讲站,宣讲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带动校内外师生践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宣讲站成立以来累计宣讲200余次,覆盖约2万人次。学院建立“境相启航”“山清水新”等学生特色实践品牌,引导学生将个人发展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学生结合假期实践,“走一路、学一路、讲一路”,深入了解地方发展中的生态文明建设经验,为地方建言献策。实践支队被人民日报、人民网、新华社、新华网、中国环保新闻网等主流媒体报道。“环行首都,绘就‘京’彩”实践项目被评为2023年北京高校师生服务新时代首都发展“双百行动计划”优秀示范项目。学院完成的“坚持‘以研促教、多元融合’,构建高校生态文明思想教育体系的探索与实践”入选清华大学2025年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把院史学习作为“必修课”
环境学院党委高度重视文化育人工作,把院史学习作为师生学习的“必修课”。将党史学习教育与学科发展史学习教育相结合,以40周年院庆为契机,系统总结学院发展历程与经验,系统梳理并编纂出版《清华时间简史:环境学院》,作为师生学习的必备书。通过深入挖掘历史资料,形成了院史学习课件、院史展览、院史展柜等丰富的学习资源。通过支部研讨、师生校友网络投票等方式评选出“热爱我环境,光大我事业”精神口号、“环泽百代,境臻日新”文化理念,用文化的力量凝聚发展的共识。
学院党委连续3年把院史学习作为申报学校基层党建质量提升“攀峰工程”党委特色工作的主题,组织师生学习环保史、生态文明发展史、校史、院史,将学院精神文化内核融入“三会一课”、师德教育、群团活动、新生教育,开展口述历史、“我和我的学院”作品征集等系列活动,引导师生薪火相传,为建设美丽中国接续奋斗。
把身边榜样作为“一面旗”
环境学院党委充分发挥“大先生”榜样作用,让“大先生”成为青年的“引路人”。宣传学科奠基人陶葆楷、王继明、许保玖、顾夏声、李国鼎等先辈大师事迹,邀请老先生、荣退教师为师生讲党课、作报告,引导师生在学习前辈故事中传承精神文化,厚植家国情怀。首任系主任井文涌教授退休后依然满怀热情投入国家环境事业发展,为学院发展建言献策,为师生讲党课;“最美教师”钱易院士一生致力于教育和环保两件事,坚守在教书育人第一线60余载;“最美科技工作者”郝吉明院士始终围绕国家需求开展科研、培养人才,为守卫祖国的蓝天作出重要贡献……
学院党委每年组织青年学子访谈老先生,引导学生在记录和传播榜样故事中坚定理想信念。学生团队分别以井文涌、钱易、郝吉明、蒋展鹏四位老师的故事作为素材拍摄的视频,获得教育部关工委“读懂中国”活动最佳或优秀微视频奖。2024年,学院关心下一代工作小组获评北京市“五好”基层关工委。
环境学院党委以党建为引领,充分发挥文化育人功能,使师生对环境学科的发展历程有了全面认识,增强了对学院精神文化的认同感和服务国家的使命感。学科发展的步伐更加坚实自信,2020年以来,学科排名稳步进入世界前列。来自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的生动实践也为学院文化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生机活力,进一步丰富了党建与业务有效融合的实践基础和工作载体。
2023年,环境学院党委获评北京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2024年,环境学院大气所第一党支部入选第四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创建单位,学院党委入选北京市高校党建工作标杆单位,顺利通过清华大学第三批党建标杆单位创建验收。
(组织部、环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