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升平:从清华学子到花椒专家
新清华 2025年08月22日 第2372期 专题报道
●通讯员 冯珊 记者 杨雪文
他从“经济管理”跨界到服务“三农”,从清华学子蜕变为重庆潼南的乡村“花椒专家”。在五年的耕耘坚守下,他带领潼南双江镇实现鲜花椒产量从350吨跃升至534吨,产值突破320万元,带动263名村民年均增收超万元。他扎根基层服务“三农”,唯一后悔的是没有早点走上这条道路。最令他骄傲的是,他从村民口中的“张大学”变为“张技术”。他就是经管学院2004级本科校友张升平。
从清华经管到重庆田间的跨界
张升平是山东枣庄人,大学毕业后本可以在城市谋求一份工作,但一次在山区的调研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在赴重庆潼南双江镇的调研中,张升平看到一位种植大户种植的花椒挂满枝头,却因缺乏销售渠道和科学管理,守着丰收的果实愁眉不展。于是,他毅然选择从“经济管理”跨界到服务“三农”,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乡村带来新的改变。
这次跨界看似突兀,实则有迹可循。读书时,张升平最喜欢的就是在幽静的荷塘边看书读报纸,出身农村的他那时就很关心“三农”问题。2020年,张升平带着满腔热血来到重庆潼南双江镇,在这里他负责当地万亩花椒种植技术管理。
从“张大学”到“张技术”的蜕变
初到村里,张升平就遭遇了“知识水土不服”的问题,面对老乡关于花椒苗病症的询问,他甚至连常见的“花椒炭疽病”都不懂。“看到村民们失望而去的背影,我心里别提有多难受了。”为了弥补专业知识的不足,张升平开启了“疯狂”学习模式,他三个月内往返“花椒之乡”江津十余次,跟着当地经验丰富的椒农,学习掐土验墒、观察病虫害。
那段时间,张升平来来回回往返花椒基地,电动车骑坏了两辆,劳保鞋也报废了好几双。夜里他还要反复研读《植物病理学》《农业生态学》等书籍,遇到不懂的地方,就反复查阅资料或者通过电话向专家请教,知识点记满了几本笔记本。
功夫不负有心人,张升平很快掌握了花椒种植的关键技术,学会了识别病虫害,他结合实际制定出科学的种植计划,还改良出“立体管护法”。当看到采用新方法的花椒树坐果率翻倍时,张升平内心的喜悦无以言表。“那是我第一次真正感受到知识和土地结合的力量。”
掌握技术后,如何更好地推广这些技术惠及更多乡亲?张升平又琢磨办起“花椒学堂”,他用自己制作的简易教具把深奥的农技知识转化为“看叶、摸土、闻味道”的顺口溜,“叶子卷边要防虫,麻子脸就赶紧打药”这样接地气的表述,让村民们听得津津有味。如今,社区教育学校已开展培训300余场,培养167名农技员。最令张升平骄傲的就是村民们对他的称呼已从“张大学”变成了“张技术”。
从“一个人”到“一群人”的助力
从清华园到潼南的田间地头,在张升平看来,改变的不仅仅是环境,更是他的内心和认知。不善言辞的张升平深受清华“行胜于言”校风的影响,扎根基层服务“三农”是他的心愿,也指引着他的行动。
在张升平的带领下,如今的双江镇建起了“花椒产业标准化体系”47项指标,管理变得可量化、规范化。“种植-加工销售”全链模式的构建,让花椒从田间到餐桌实现了价值最大化。发展花椒产业的同时,张升平还带领村民拓展种植蔬菜和水稻,建立水稻种植基地和蔬菜采摘园,进一步拓宽增收渠道。
“接下来,我们将继续优化花椒产业链,同时探索其他特色农业产业,丰富农村经济结构。”张升平希望,借助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的资源,引入数字化管理工具,帮助村民更好地对接市场需求。同时,发展乡村旅游,打造绿色可持续的乡村发展模式。
“这份荣誉不属于我一个人,而是属于所有在乡村默默奋斗、坚持学习的人。我愿意继续做一颗扎根泥土的种子,和乡亲们一起在充满希望的田野上书写更多精彩的故事。”谈及获评新时代全国“百姓学习之星”的感受时,张升平说。未来,张升平希望激励更多人投身乡村热土,用知识和汗水浇灌出乡村振兴的美好新篇章。
(部分内容来源:华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