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雅萍:受助学子毕业返乡 扎根西部传承“炭火精神”
新清华 2025年08月22日 第2372期 专题报道
●记者 王晓霞
曾雅萍(右)与陈章武教授合影。
四年前,她从甘肃省民勤县出发,一路辗转30多个小时来到清华园。四年后,她从清华园“返程”,前往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区第一中学支教,将曾照亮她人生的“炭火教授”赵家和的精神火种传承下去。她是清华大学经管学院2021级本科生曾雅萍,一个被资助上清华,毕业后选择返乡、扎根西部的女孩。“我出来是为了能够更好地学本事,学成了就能回去做点实事!”她说道。
怀揣梦想走出西部
西北的骄阳似火,面朝黄土背朝天劳作的长辈们,天未亮就扛着铁锨出门,一干就是十多个小时。甘肃人“困难面前不低头,敢把沙漠变绿洲”的奋斗精神,让曾雅萍变得强大、想做更多事。握紧书本是她当时唯一能抓住的希望,但经济困难一度让她萌生打工养家的念头。正是清华经管学院“炭火教授”赵家和的资助,照亮了她的求学之路。
赵家和教授一生捐出1500多万元,救助数千名贫寒学子,却在癌症晚期舍不得用进口药,于2012年逝世。他临终前委托经管学院陈章武教授成立了甘肃兴华青少年助学基金会(简称“兴华基金会”)。在曾雅萍最需要帮助时,陈章武教授不远千里当面将助学金交给她。“就做一点雪中送炭的事吧。”赵家和教授的话深深“种进”了曾雅萍心里,“想去赵爷爷曾工作过的地方,想做些力所能及的事。”2021年,曾雅萍如愿考入经管学院。
见到更大的世界
在清华的大一寒假,她担任“兴华同行”公益助学实践副支队长,重返母校。学弟学妹们期待的眼神,前辈们讲述的治沙造林故事,让她再次坚定:“生命有限,且做些有意义的事。”她接棒传承,面向兴华基金会资助的学生开展助学,让每个梦想都有绽放的可能。
走到他们中间去
“雅萍姐姐”,这是远方的同学信中对她的亲切称呼。四年来,一封封夹着千纸鹤、写满祝福的来信,一次次温暖并触动着曾雅萍。
除了书信和云课堂上的互动,“走到他们中间去”是曾雅萍认为最直接的鼓舞方式。大二暑假,她和“薪火计划”的队友们来到湖南山区,看到“失依儿童”的境况深有感触:“能做一些是一些,我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同行,炭火不息,他们就能坚持走下去。”
“雅萍总能设身处地理解对方,对志愿怀有朴素而持久的热情。”一起支教的曾子青说。当时有一个女孩来咨询失眠问题,她与女孩分享了自己的失眠经历和应对方法,后来两人成为了挚友。“希望下次你来时,能看到我也成为了像你一样的人。”女孩给曾雅萍发消息说。
成长为赵家和教授期待的样子
本科期间,曾雅萍步履不停,累计参与和发起13次公益实践、策划5个星级志愿项目,获得校内外多项荣誉。
曾雅萍并非某一时刻突然喜欢做志愿,而是在一次次服务中坚定了信念;也非一下决定回西部,而是在一次次站上讲台时,“发觉在西部能做的事更符合初心”。
“四年来我和雅萍有很多次的交流,她已经成长为赵家和教授期待的样子了。”白发苍苍的陈章武教授欣慰地说。
曾雅萍加入清华大学第二十七届研究生支教团。今年8月,她以新身份站上讲台,用知识、信念和爱,照亮与托举更多的学生。未来,她将心怀热爱,将炭火精神带到更多的地方,温暖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