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新清华

日期选择

马一铭:奔赴雪域高原 续写报国新篇 曾雅萍:受助学子毕业返乡 扎根西部传承“炭火精神”
专题报道
新清华

2025年08月22日

2372

本期8

文章22

字号【 加大 还原 减小

马一铭:奔赴雪域高原 续写报国新篇

新清华 2025年08月22日 第2372期 专题报道

记者 杨滨华

马一铭毕业照。


雪山巍峨,蓝天如洗。这里是清华大学法学院2025届本科毕业生马一铭即将奔赴的边疆,也是父亲曾用赤诚热血戍守的地方。这位“00后”,血脉里流淌着“老西藏精神”,心中装着法治强国的理想,用实际行动践行清华人“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诺言。


军旅淬炼

接过父亲的钢枪

出生于河南驻马店的马一铭,儿时只有寒暑假才能见到戍守“生命禁区”的父亲。作为“军娃”,他从小就明白:父亲不仅属于自己,更属于国家。“军旅情”成了他血脉里的烙印。

刚踏入清华校门的马一铭,被学校的国防教育氛围所感染,内心对军营的渴望也再次被唤起。2019年,他如愿参军,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的一名战士。

在部队,他时刻告诫自己:“既要记得清华,也要忘记清华”,发挥专业优势的同时,以高标准要求自己。“无体育,不清华”的口号激励着他锤炼体魄,体能成绩跃升至前列。他在72小时不间断的全训考核中坚守岗位,圆满完成监测任务。因表现优异,被评为“四有”优秀士兵、年度军事训练优等个人。

两年的军旅时光,让他从青涩学子蜕变为钢铁战士,也慢慢理解了父亲的“缺席”与“坚守”。他们生动地诠释了:一家两代兵,报国赤子心。


清华求学

从军营硬汉到法学尖兵

历经军营的淬火,退伍后重返清华校园的马一铭发挥退役士兵的优势,主动参与学校的国防教育工作。在“青春界碑·国土边防”实践中,他走访新疆边防部队。官兵们“界碑在心中”的赤诚,让他明白报国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要深耕于具体领域。

出于对法学的强烈兴趣和在部队中对法治建设的深刻体会,马一铭决定从航院转至法学院。法学院系统专业的学习教育,让他逐渐构建起法治思维。张明楷教授在“刑法学”课堂上的教诲“心中当永远充满正义,目光往返于规范与事实之间”不仅成为他法学学习的指引,更成为他未来工作的信条。毕业前夕,他毫不犹豫抓住赴藏工作的宝贵机会:“雪域高原既是我儿时的第二故乡,也将是我日后工作岗位上的第一战场。”


雪域扎根

做新时代“老西藏精神”的践行者

父亲把青春奉献给雪域高原,也为马一铭点亮了一盏明灯。2023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再次回到这片土地,站在拉萨街头,看到更宽阔的道路、更便捷的立交桥,他难掩激动地与父母分享:“西藏变化太大了,交通更发达了。”这份发自内心的喜悦,让建设西藏的“种子”在他心中悄然埋下。

当父亲得知马一铭毕业后选择赴西藏选调,既欣慰又期待。过去的“老西藏精神”是先遣进藏、扎根边疆的开拓精神,而如今是要在稳定和发展中传承这种精神。变的是建设方式,不变的是家国情怀。

在西藏的基层治理中,法治意识的普及和法律人才的缺乏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我的专业所学能在基层治理中发挥作用。”马一铭希望未来在工作中秉持自强之心、厚德之怀,多与群众打交道,真正了解西藏这片土地,用自己的法律知识为西藏的基层治理规范化贡献力量。

从父亲戍边到自己奔赴边疆,马一铭的人生轨迹画出一个同心圆——圆心是“祖国需要”,半径是“个人奋斗”。未来,他将在雪域高原续写新时代清华人的精彩篇章。

  • 语音播报
  • 一键复制
  • 导出
清华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清华大学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news@tsinghua.edu.cn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