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斌:身残志坚的清华博士回家乡任教
新清华 2025年08月22日 第2372期 专题报道
●记者 刘玲玲 刘芳芳
7岁确诊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12岁失去行走能力,他一路拼搏考入清华大学。怀揣着丰富的心理学知识,他回到家乡惠州,成为广东惠州城市职业学院的一名心理教师。他就是清华大学社科学院2016级心理学博士校友陈斌。
7岁患病,12岁瘫痪
“要比一般人更努力一点”
“DMD”是一种罕见神经肌肉遗传性疾病,会使人肌力减退和肌肉萎缩。7岁那年,陈斌被确诊此病。12岁,他彻底无法行走,一度自卑自闭抱怨命运的不公,觉得人生没有任何希望。在妈妈的开导陪伴和周围人的关心下,他拥有了向上的动力:“我也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价值,我有很多事情能做。”
“最大的困难是来自身体的不便。”他连抬手挪脚这种动作都需要借助外力,喝水、上卫生间也要提前计划。“只要比一般人更努力一点就会取得成功,当我竭尽全力时就会取得更大成功。”这句话是陈斌的人生信条。凭借着这股不服输的劲头,他完成了人生中的一个个小目标,而考入清华大学是他人生中最幸福和自豪的事情。
轮椅上的清华时光
“每一分钟都是抢来的”
在清华园,陈斌专攻认知神经科学基础研究。“我写字速度慢,所以只能全身心地投入听课。”他也总是最早到实验室最晚离开。
他的努力换来了令人称赞的学术成果。同时,他还积极投身公益活动,为校园及社会无障碍环境建设建言献策。在校期间,他获得“2019年清华大学学生年度人物”等荣誉。
陈斌记得准备申请清华直博生时,院系和老师们表示,只要符合报考条件,不会因为身体条件拒绝他,但也不会因此放低要求。有教无类、兼容并包的教育让他勇往直前,也在他心中种下了教书育人的种子。“我要努力成为像他们那样的老师。虽然无法操刀手术,但我希望从心理上治愈人。”这是陈斌选择心理学的初衷。
做一名心理教师
“回家乡,惠及更多人”
2023年,陈斌以优秀的学业成绩从清华大学博士毕业。进入惠州城市职业学院工作的他,希望用自身的经历和丰富的学识给学生带来爱与力量。
课上,他肢体语言不丰富,只能用实际内容和口头语言感染学生,“身体力量比我大那么多的你们,多努力一点点一定能实现理想。”感人肺腑的话语让学生自信勇敢了很多。“老师这么艰苦都熬过来了,那我们这种条件为何不去拼一拼?”学生梁秀梅说。
课下,他常与学生交流学习生活中的困惑。“学生的心理问题多集中在情绪处理、人际关系、未来规划等方面,我感同身受,尽己所能帮助他们。”当谈及对学生的期待时,他希望同学们未来在各自的岗位上保持积极的心态:“能够直面挫折,不怕困难这就足够了。”
创立积极心理工作室
“希望更多人能从生活中感受到幸福”
陈斌的身体机能仍在一点点退化,他希望抓紧时间做更多力所能及的事。除日常教学外,他还创立了“陈斌积极心理工作室”,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指导,打造覆盖成长全过程的心理素质拓展体系。
陈斌是在清华大学接触到积极心理学的。他曾多次听过彭凯平教授的课,“很有激情,直击心灵。”陈斌希望通过工作室这一平台培养一支高素质教师团队,提升教师心理育人能力的同时,发挥自身科研优势争取打造精品课程,开展更多有质量的课题研究,并与当地工会、专门学校合作为工人、问题青少年等群体提供心理服务。“希望更多人能从生活中感受到幸福”是陈斌为之奋斗的目标。如今,“陈斌积极心理工作室”已纳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成为助力师生成长的重要平台。
“父母的爱让我无畏前行,回报社会的理想让我永葆初心。”如今,他正将这份力量传递给更多学生。“人生没有绝对的不可能,只要脚踏实地终能逆风飞翔。”他说。